不怕,我會陪著你一起-談喪親兒童的悲傷輔導
王映之諮商心理師
安寧心理師是「生死兩端的擺渡者」,在生之此岸要過渡到死之彼岸的這段歷程中,盡我所能地讓「逝者善終,彼此善別,留者善生」。不僅僅是照顧病人,還有臨終者的至親好友,因為,逝者已矣,留下來的人才正要開始面對喪親後的人生。
幫助孩子好好說再見之前必須先好好愛
不難想像,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可能比成年人失去親人更具衝擊。英國兒童心理學家Winnicot曾經說:「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 there is a baby and someone」,指嬰兒是無法獨活的。成長中的孩子亦是如此,他們需要一個照顧者、一個心靈依附的對象,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主要照顧者)就是他的全世界。失去父母對孩子是一個撼動世界的震盪,也因此在所有喪親悲傷輔導工作中,即將面對父母離世的孩子總是觸動我心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
幫助了那麼多孩子面對失去家人的哀傷,我會說喪親的悲傷輔導核心精神是:「說再見之前必須先好好愛」。因為唯有在孩子心中留住父母親和自己相處的點滴記憶,讓他感受確認到這份關係裡自己是被愛著、也能愛人的,當父母不在時,他才有信實可靠的記憶點找到安全感,能有成長的自信,能保有和自己及和他人的關係,這是一個人心靈健康的基本條件。
孩子不應該被隔離在死亡事件之外
過去觸動我書寫成章的故事,有它被記得、被書寫以及被看見的價值和留在我心裡的感動,然而有意思的是,這次的書寫卻常常閃現一個「反向教材」的記憶片段:一個專業人員當聽聞有病人要過世時,當下立即的反應是:「趕快去把孩子帶出來,不然她會嚇到!」當下我感到錯愕,因為孩子不應該被隔離在死亡事件之外。
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孩子需要的是有人陪他一起面對,幫助理解疾病、死亡事件的發生和進展,陪伴經歷並緩和這個死亡事件帶來的情緒衝擊;真正會傷害孩子的不是親人的死亡,而是對死亡的未知和隔離在事件之外的孤單。
帶著信任、支持的態度聽見孩子的心聲,孩子其實都知道
把孩子隔離在死亡之外,不外乎是對孩子心智能力錯誤理解和認定幼小無知的標籤化。
孩子真的都不懂嗎?孩子其實都知道周遭人事物正在變化,最怕的是他們的情緒和感知在沒有合適對象可以訴說和討論下,在心中形成了錯誤的解讀,例如:家人會生病都是我害的、是我不好,這將成為往後低自尊的種子。有的把情緒壓抑在心中,卻演變為日後的行為問題,例如:頻頻做惡夢、上課不專心,甚至是攻擊行為。
我在病房認識了一個長住在上海的小姑娘,爸爸從臺灣到上海做生意,結婚之後就定居在上海了。這次回臺,是因為肝癌末期,想尋找其他治療的可能。只是,治療都還沒開始,惡劣的病況非但沒有起色,就因為肝指數過高陷入昏迷,家裡的支柱就這樣倒下來了。身材高大卻骨肉如柴,挺著一顆滿是腹水的肚子躺在床上,兩頰凹陷插著引流用的鼻胃管,跟擺在床旁櫃子上那張全福照片裡的福態霸氣的他,已然是兩個世界。
病房裡充滿了濃濃的中藥味,那是家人特別請上海名醫開的中藥方子。每次都可以看到太太正從鼻胃管餵食器裡加入濃稠的黑色中藥。病人的終期將至,但那濃黑的液體卻是太太當前唯一寄託,能帶來轉圜的神藥,希望先生可以再醒過來跟她們說說話;畢竟,先生昏迷前,他們抱持著治病的心態回台,還有太多對未來生活的想望啊!
六神無主的媽媽無暇顧及小女孩,每次進病房,女孩披頭散髮,在旁邊無所事事,看著病房的人進進出出。於是,我邀請她到二樓的遊戲室,在那裡陪她玩玩具、聊聊天,也開啟了一次悲傷的探索與陪伴。
我用了表情圖卡讓她說說最近的自己,她幾乎沒有思索的就挑選了幾張,她說:「我覺得最近家裡的氣氛很『緊張』,每天都有人帶我到醫院,可是大家都在忙,我不知道要幹嘛。」,「也有『開心』的時候,因為沒人管我做功課了! 」匆匆地從上海到台灣,大人們顧不上她學習的事情,有家人幫忙照顧三餐就已經不錯,看上去是孩子落得沒人管,但孩子卻是得到了功課未寫豁免而感到開心。
還有一張是「害怕」:「我怕現在的爸爸...因為我覺得他不是我爸爸。我媽叫我跟他說說話,可是我說不出來,我覺得我不認識他,雖然我知道他是我爸。」
最後一張:「這是胸口悶悶,有東西卡在喉嚨的感覺。」「妳覺得被什麼東西卡住了嗎?」,「我覺得是因為有話卻不能說的關係,覺得被卡住了。」「怎麼會呢?」「其實我都知道我爸快死了…可是媽媽卻叫我不能說…所以我憋著什麼都沒說…我在想,是不是每次媽媽不在我都叫爸爸跟我一起偷吃泡麵…才害他生病的?」這就是孩子,當我們願意信任他們、用開放的態度傾聽,他們就會願意全部告訴你,而且,其實他們真的都知道。
孩子有他們的方法說他們自己的話
我問她,你最喜歡爸爸什麼?她說:「偷偷告訴你,我沒有告訴我爸爸,我最喜歡爸爸的鬍渣。我每天都在等他回家的時候,因為他都會讓我坐在他肩膀上,我喜歡把頭靠在他的頭上,他都會故意轉頭用他的鬍渣搔癢我,我叫他不要用我,可是其實我很喜歡。」眉飛色舞地就像回到那個時候一樣。我說:「那你現在會想要告訴他嗎?如果照你說的,他就快要死了?」。她歪著頭想了一下說:「應該不用吧,因為我猜他知道,因為我們都笑得很開心。」真是太聰明的孩子。「那你還有想要為他做或對他說的嗎?如果妳願意,我可以陪著你一起完成。」「我知道了,今年的父親節卡片我可能需要提前送給他,因為到時候他可能看不到了。」
隔天下午趁爸爸洗好澡,我帶著她一起幫爸爸擦乳液。她有點緊張地用她小小的手掌,仔細地把乳液塗在爸爸身上,我看著她的專注而投入的側臉,我內心有無比的感動。希望這樣,讓她能夠感受用自己的力量為爸爸做些什麼,而且透過身體最直接的連結,重新認識、親近曾經害怕生病後的爸爸。之後,我們一起在爸爸的床邊,邊做卡片邊說更多關於她跟爸爸的故事,然後完成了一張充滿愛心圖樣的卡片,我陪她一起拿到爸爸身邊,她小小聲地在爸爸耳邊念給爸爸聽:「爸爸,我要跟你說一個噁心的話,那就是我愛你,我畫了一堆愛心要送給你,希望你會喜歡,父親節快樂!然後...爸爸...我會永遠都想念你,希望你在天堂變成小天使,就不會生病痛痛了…」這是女兒對臨終父親愛的傾訴與最真摯的祝福;而我希望,這個和爸爸最後在一起的畫面也能是她的安慰。
下面用Beloved英文字母為開頭,作為《兒童悲傷特殊性以及悲傷輔導原則》的提醒:
Bereavement哀慟:死亡發生前若與父母的關係是安全的,孩子將有能力哀悼輔母的死亡。如果無法哀悼,那是因為他沒有得到適當的協助與正確的訊息。
Environment環境因素:死亡發生時即得到相關的正確訊息,有機會參加喪禮並且在類似父母般的成人得到穩定的照顧並維持規律的作息。
Long time 悲傷反應期較久:死亡事件剛發生時,兒童的反應可能較不強烈,她們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悲傷任務,使整個悲傷反應為期較久。
Opportunity有表達的機會:兒童需要有機會表達自己對於死亡事件的感受、想法,並得到真誠的傾聽與接納。
Variation 個別差異:注意不同孩子悲傷反應的個別差異性。
Emotional support 情緒支持:喪親兒童需要有人提供關懷、再保證及安慰等情緒支持。
Development 年齡與發展:兒童的年齡與發展階段是影響兒童失落反應的重大因素,應依其發展給予合適的引導與幫助,必要時求助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Corr & Corr 著 李開敏 總校閱 。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 心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