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創傷後復原的馬拉松之路—替代性創傷的覺察與因應

創傷後復原的馬拉松之路—替代性創傷的覺察與因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 沈晏羽臨床心理師
 

臺灣對災難心理衛生日益重視

       921地震發生那年被形容為「臺灣災難心理衛生的元年」,至今即將屆滿22年,臺灣也是在921地震過後建立起心理衛生重建計畫,並系統性規劃災難心理衛生服務,包含培訓人員、編印災難心理衛生相關工作手冊等。臺灣這幾年經歷許多重大災難,空難、風災、氣爆等,也累積了許多經驗,能夠在災難發生的當下,緊急動員救災人員及啟動後續災難心理衛生服務。看似快速且漸趨完善的機制,卻在前年發生參與普悠瑪號出軌救災的消防人員自殺事件引起眾人譁然,雖然無法證實輕生與救災事件相關,但這起憾事的發生除了令人感到惋惜與不捨,也不禁思考救災人員在幫助災難受害者的同時,是否亦背負許多無形的壓力與重擔;因此近來太魯閣號出軌事件,應請相關單位重視參與救災人員的身心健康狀態。

#替代性創傷不容忽視

       研究顯示,與重大創傷受害者一起工作的助人者,可能會出現類似受害者的創傷症狀,像是做惡夢、恐懼、憤怒、焦慮、情緒低落及無助無望等。雖然這些助人工作者並未經歷危及生命、生存事件,但卻因為同理及共感受害者的處境,而出現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這種狀況稱為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是一種動態的過程,不僅是單一事件造成,而是在工作過程當中所累積的內在歷程轉變,若助人者未能即時覺察自身的狀態並適度的調整,就有可能會導致情緒的耗竭、憂鬱、焦慮等情狀,進而影響到自身的生活、工作與社會功能。

#覺察自己是否也出現替代性創傷?

       但不只是救災人員可能會出現替代性創傷,社會大眾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狀況;因災難事件在電視新聞及網路媒體上不間斷播放,即使是未經歷災難事件的民眾也會知道事件的發生與經過,因此在觀看或得知消息的過程中,會感同身受災難受害者的情緒及所遭遇的困境,而成了災難的見證者,因此情緒也可能受到影響,出現類似創傷後身心症狀,例如失眠、焦躁不安、情緒低落等情形。

#如何因應替代性創傷?

       在看到事件新聞或影片的當下,所出現的種種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因為是人們具有同理心,能夠在災難事件過後能夠互相扶持,走過艱困時刻的展現。但如果發現這些情緒反應及行為,同時也出現在生活的不同面向,包含人際、工作與家庭等,且隨著時間經過,其影響仍未減緩或變得更加嚴重時,請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1. 適度的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運動能夠改善情緒及轉移情緒的注意力,放鬆身體緊繃的狀態,維持自身原本正常的生活作習慣。
  2. 花些時間與人交談:不論是家人朋友也好,抒發心中擔憂或在意的事情,必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3. 每天寫日記:將內心所思所想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寫下,不需因在意修辭而修改字句,只要寫下即可幫助宣洩及整理我們的情緒與想法。
  4. 給自己一點時間:當出現重複的影像或想法時,請試著覺察身體的反應與想法,試著接納這些感覺,也可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災難的發生除了影響到人民的生活,也往往造成社會上極大的斷裂與損傷,因此在每一次的創傷過後要重新回復到日常狀態,都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道路,並非一蹴可幾;因此需要社會上每一個人伸出援手,走過困苦的時刻,並共同建構出更加完善的機制,以適時提供協助。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
http://www.taipeipsy.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