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退休生活指南#8退休財務規劃莫忘整理心理帳戶

退休財務規劃莫忘整理心理帳戶

林靜君 諮商心理師 
 
       每個人的財富與機運各不相同,如果提早規劃或妥善運用退休財務,或許可以安心養老,先前提到退休生活一大重點是與金錢建立良好關係,但是要如何做呢?認識「心理帳戶」是一種方式。

【清點心理帳戶】
       金錢的「心理帳戶」概念是由芝加哥大學行為學教授理查‧賽勒(Richard H. Thaler)提出,他認為人們會依金錢來源、用途、多寡和使用方式,在心中分類成不同的帳戶,每個帳戶的錢並不流通,且人們並不是以相同態度使用各別帳戶中等值金額,因此會做出不同決策。例如,「容易錢」比「辛苦錢」更容易被花掉,發票中獎的錢通常立刻被使用、薪水卻存起來;刷卡時的消費金額高於使用現金。
       但月薪與年終獎金一樣是個人所得、旅遊開銷與投資虧損同樣是財務減少,因為人們在心理上把這些分開認定形成帳戶偏誤,每月開銷的帳戶精打細算、用作犒賞的獎勵帳戶卻相當慷慨,明明是相同金額卻因不理性決策而更容易造成財務損失,因此,清點及整併自己的心理帳戶,制訂財務決策思維與改變花錢習慣是建立與金錢正向關係的第一步。
 
【反思金錢觀】
       將心理帳戶概念擴大並深入思考,常會看到我們所設定的帳戶與行為中的「一定」、「應該」、「必須」等相連結,而這些信念通常可追溯到生命早期經驗。人與金錢之間的連結不只是消費、儲蓄、投資這些行為表現,簡單來說,人們會將過去與金錢相關的經驗內化,形成對金錢不同的感受、認知、行為反應,因為經驗不一所以反應出來的就不同。
       例如,父母親一直擔心沒有錢的情況下,容易養育出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的小孩。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可能會對金錢有兩極態度,視金錢如無物的月光族,或者是對金錢過度重視、活在錢不夠用的恐懼下。
 
【過去適用的現在不一定適合】
       生活裡有不少人對日常所用錙銖必較,但對風險投資卻又很豪邁,同樣處理金錢,態度卻判若兩人,這些多源自人們過去的生活經驗;我們在生命各階段有不同的目標,而金錢觀也需視各階段而有不同的規劃,年輕的時候為了完成學業、養家餬口需要撙節與保守開銷,隨著階段性任務完成,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展開退休人生及調整金錢的使用規劃。
       退休前請試著規劃自己想要的退休生活,其中也包含對金錢運用的部分,及早為退休生活作安排與考量,整理好自己的財務及心理帳戶、勾勒未來的藍圖,退休之後即可以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