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對中年與老年人來說,心理年齡與人的健康狀態有所關連,心理年齡愈高,死亡風險愈高,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輕的人,通常更健康、更長壽,退休後,保持健康的心理年齡對自身行動思考也會有所助益。
像英國BBC的報導指出,法國研究追蹤了逾1.7萬名中年和老年參與者,大多數人感覺自己比實際年齡小8歲,但有些人卻覺得自己已經衰老了,而這樣的想法也產生了嚴重的後果,比如在研究中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大8到13歲的人,死亡風險也同時高出18-25%。
#退休後就把出生年份忘了吧! 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會在無形中影響到生活上的各種行為、思考、習慣,如果退休後把自己當成老人時,就有可能會變成自己所想的樣子,而我們的社會,對於年齡的框架也似乎特別嚴格,比如18歲要上大學、30歲之前工作要有些成就、65歲要退休等…;這些社會不成文的規範,隱約也限制了我們的行動。
退休後,就把身分證上的年齡忘了吧!試著跳出框框,前進生活未經探索之地,因為沒有嘗試不會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強,不知道自己有多的彈性有多大,就如時尚老人林經甫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退休前是婦產科名醫、醫院院長,70幾歲後以時尚為主軸,推廣新時代老後觀,如他的自我介紹「年齡70+,但心態仍屬好奇寶寶。腦力、體力、社會力等訓練是我每天的功課。」是讓人心生嚮往這樣的智慧與活力。
#做想做的事吧! 想做的事情又是什麼呢?有沒有一直放在心上,卻忙於謀生、忙著照顧家小、被生活責任給淹沒的懷念?
退休之後把曾經心動的感覺找回來,不用再以效益的觀點思考,讓自己開心就是最大的收穫。在日本有一位長者從大企業退休之後,受完訓練取得保育士證,在幼稚園照顧小朋友,孩子們稱呼他「爺爺老師」,他在接受日本電視台NHK訪問時說:「現在每天都很開心,退休後過著全新的人生」,太太也說:「因為先生的新工作,而重新認識他。」夫妻兩人可以聊的更多了。
退休的定義愈來愈被拓展,現在的退休生活是從工作職位上退下來,轉而從不同的領域參與社會活動,從職場線性的發展,變成生活廣度的參與,延續發展自己的新生命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