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拿捏教養的分寸,讓孩子更具適應能力!

拿捏教養的分寸,讓孩子更具適應能力!

盼 心理諮商所
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我們常覺得念書就是學生的本分,其他事情不需要擔心太多,但事實上孩子在學校常要面對來自課業、同儕、老師……等多方面的壓力。有的是跟同學處不好、有的和老師處不來、甚至有些是同時感受到多重的壓力。面對遇到這些狀況的孩子,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長出能力、解決困難?
 
越教問題越多?
  很多父母可能一聽到孩子表達自己的困難,會很快用自己的經驗跟方式來理解孩子,教孩子該如何做才對。實務上常看到以下兩種較無效的教養類型:
 
  1. 百科全書型
  一聽到孩子的問題就馬上以自己的經驗出發,給予孩子很多解決問題的方式,要孩子照自己的方式做,或甚至直接幫孩子把問題解決掉。這種類型的父母很快會把自己的經驗跟理解帶入到孩子的狀況,問題可能真的可以解決,但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只知道有用。下次遇到稍微不一樣的情境時就又需要尋求別人的幫忙,而沒辦法自己推演、想出解決辦法。
 
  1. 自生自滅型
  有些父母則是認為孩子需要獨立自主,因為以後出社會環境會更為險惡,因此反而完全不管孩子,要他們想辦法自己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樣的教養態度看似在訓練孩子獨立思考,但其實會把孩子置於焦慮跟孤單的狀態,學習到在困境中沒有人會願意幫忙,只有自己才是可靠的,孩子會容易變得人際關係疏離,並且難以相信別人、建立適當的關係。
 
  身為家長,我們當然需要協助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情緒、特質等其他因素,反而容易產生更大的副作用。環境、時代背景不同,孩子所遇到的困境可能都跟我們過去經歷到的很不一樣。因此我們可以從幾個步驟來幫助孩子:
  先完整聽完孩子描述他遇到的困境,不要聽到一些關鍵字,例如:「功課」、「排擠」等等,就太快帶入自己的理解。曾經有一對父母聽到孩子說他功課壓力很大時,馬上認為是孩子缺少有效率的念書方法,於是開始教他很多念書策略,孩子壓力反而更大,到後來才發現孩子的功課壓力來自於父母都是高學歷,孩子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讓自己對成績非常焦慮,擔心自己會讓父母失望,進而影響念書的過程。先練習耐心聽完孩子的敘述,孩子也才會比較放心告訴你更多想法跟感受。
  孩子通常很難馬上表達清楚自己的困難,或者是不敢表達在學校遇到的挫折,尤其是受霸凌的孩子,常常不敢跟任何人說自己的困境,因此聽的過程中要再多問,引導孩子表達感覺或想法,例如:「你覺得難在哪裡?」、「不想去學校是發生什麼了嗎?」不要太快就覺得自己聽懂了,耐心詢問孩子的過程也能讓孩子感到比較安心,更能好好說出自己最核心的困難。
  當我們理解孩子的困難後,才知道需要協助孩子什麼。有些問題可以試著陪伴孩子思考解決辦法,讓孩子練習為自己負責、保護自己。有些問題不是孩子自己可以解決的,例如:霸凌問題、嚴重的課業落後、生理上的困境……等等,這種困境除了孩子自己的努力外,也需要父母和導師一同協助處理,或是引進其他資源幫忙。但記得,不要強迫孩子做現在做不到的事情,要循序漸進的讓孩子做自己能做到的,再慢慢往上加,才不會讓挫折感蓋過成就感。
  1. 成為孩子的支柱
  很多父母對教養方式動輒得咎,管太多怕孩子無法獨立,管太少又怕孩子出問題。其實最大的方向就是在孩子身後陪著他,像教練一樣,時而給予方向,但又不會過度涉入,引導他有勇氣去思考、嘗試,讓他擁有失敗時也知道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都會在的安全感。比起完全不管而被迫想辦法,有陪伴的安心感才更能讓孩子勇於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會變得與人疏離,或不相信他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想法,沒有一個對所有孩子都有效的做法,真正的解方都要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才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