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過年回誰家?——關於團圓的美好想像
呂怡安 臨床心理師
農曆春節將至,不少媽媽群組已經在熱烈討論,除夕夜要回娘家還是婆家?
有些太太、媽媽說,家中老父、老母日漸年邁孤單,每逢佳節倍思親,像過年這種團圓的日子,更捨不得長輩自己冷冷清清地過節。
不少先生、爸爸卻覺得疑惑:「過年不就是應該在我家過嗎?」「如果我們過年沒回去,我們家長輩也會失望啊!」
現代社會性別平等概念逐漸成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就業方面受到的傳統打壓比過去少一些,獨立的態度更為普遍,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婚後當然也想好好照顧、陪伴自己的父母。
但對許多男性來說,父母也是辛苦生養自己,如果父母的期待落空,男性也是一樣的難受與失落。
在此,提供一些建議,讓伴侶、親子之間可以試著好好聊一聊,看看是否能兼顧陪伴父母、又能體恤另一半:
1.彼此分享對過年的想像是什麼
雙方分享時要多聆聽接納,避免批判評論,說出對過年的期待,了解共同的價值觀與落差,或許彼此感情更加溫。 2.你對今年過年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的提議嗎?
或許今年你們家可以有點改變,不一定要跟過去一樣,也不一定要跟別人一樣。但如果你的建議對方一時不能接受,也是正常的,因為觀念需要時間慢慢改變,提早做規劃。
3.「團圓」並不代表家中每個人意見都必須一樣
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家人對過年的期待有落差,並接受有落差是正常的,而且沒有誰一定是對的。因此,如果沒有辦法讓全部家人都滿意,也可以試著讓這次不滿意的家庭成員有機會在下次獲得多一點選擇權,這可能才是「團圓」的真正意義。
4.了解對方家庭是否有特殊變故需要關心
有時家庭成員遠行、病痛或離世等,都需要更多陪伴。此時,何不放下原本的過年計劃、和你的另一半一起去陪伴她/他的家庭呢?如果忽略了彼此的傷痛,而變成心中的芥蒂,就很難再復原。
彼此把心中對家庭的掛念聊開來,或許如何過年不再是吵架的原因,而是家人之間更能互相了解的契機。祝福大家有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