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最真實的心理諮商說明書-第八篇:心理師的甘苦談與mur mur

最真實的心理諮商說明書-第八篇:心理師的甘苦談與mur mur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這系列到了最後一篇章,跟大家說說身為心理師的甘苦談。

 

  甘:

1.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在經營粉絲專頁和podcast進而認識到更多人,每當po文分享各種想法和生活中有趣事情後,收到回饋後,就會覺得很開心很有趣。也因為經營社群媒體,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行銷;讓「心理師」這個很神秘的形象,藉由網路時代有了更清楚的職場形象,連結各行各業多元的發展,也可以激盪出許多不同的合作。

2.出一本自己的書:看著自己累積的文字形成一本書籍,獲得自我成就感,除此之外,在宣傳的過程也是一種推廣心理學的方式,看見很多人寫的摘要,書似乎比我一人所到之處更多、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3.看見生命的改變:工作的過程中,知道心理師能做的有限,但改變總是會慢慢的發生,每當發現個案的改變,那個瞬間是令我非常感動。譬如曾經遭受情緒暴力的個案,起初是被朋友半強迫進入諮商,最後卻自己固定會前往諮商,並重新在關係中檢視自我,改變個案的人際交往模式,也開始學會拒絕,學會自己和自己更多的相處方式。

 

 

  苦:

1.被個案放鴿子:和個案約好諮商時間但臨時取消或沒有出現,對心理師而言白浪費了一個時段和收入減少,但更可惜的是個案少了一次可以繼續探索的路程,同時也會擔心個案發生什麼事情,而決定不來了呢?這些都是下次會談時的切入點,但有時個案就會不再出現。當我遇到這種狀況時,會去做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來轉換不安、擔心、生氣的情緒,像是:吃個大餐、看場電影…等,心理師擅長的自我覺察和自我照顧在這時就派上用場了。

2.各樣的未知:我們不太能選擇個案,每個接手的個案或團體總是充滿了未知,必須隨時調整;記得曾經接過一個團體,原本招收6位特教生,結果最後卻有25位各式障礙類別的學生,而成員間的特質落差很大,導致團體很難順利進行,十分考驗心理師隨機應變能力和溝通技術。大家對心理師的期待似乎是「萬能」,在規劃講座活動時,會把期待值拉太高或內容太滿,導致心理師必須要具備見招拆招的功夫。

3.隱藏成本很多:行動心理師看起來自由彈性,卻更考驗時間規劃及心態調整,雖然實際工作時間看起來不多,但準備簡報、撰寫文章、個案記錄、交通間的時間,時常耗上非常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沒有明確的下班時間,很需要給自己「耍廢的勇氣」,刻意的讓自己休息,才讓自己有更明確的工作界線。

 

心理師不是神,我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要有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刻 

  「心理師」這個職業像被賦予了一種期待,從「你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麼」到「沒有你不行!快救救我!」,人們好像都希望心理師如民間信仰的神職人員給予開示,讓和心理師談的人能夠「一點就通」。每次諮商的時間很短暫,好像必須要很珍惜寶貴的諮商時間;但其實真正的心理師就是個一般人,會焦慮、會失戀、會亂發脾氣、會生病;心理師在學生時期訓練的心理學知識、實習時候培養的敏銳度與彈性,然後隨著各樣的經驗和進修,才能讓自己可以變成一個「更好」的心理師,也能夠成為自己和個案生命中的一個溫柔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