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
杏語心靈診所 劉依函諮商心理師
我們的世界正因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戰爭、流離失所和極端氣候變遷的影響而搖搖欲墜,這些都會衝擊到世界公民的心理健康(轉譯自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對於身處的大環境變化,我們彷彿正經驗著全球性的創傷;疫情爆發後,增加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的發生,甚至引發恐慌症等情緒困擾症狀;也有些人因此感覺憂鬱、悲傷、孤獨…,那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感覺,有時會因為自己有這些情緒而感到沮喪,例如:「我是不是太脆弱了」、「我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了」、「人人都會有低潮,我也應該要振作起來」、「是不是我不夠好」…等自我懷疑。
疫情使我們得開始學習與自己獨處,再也無法透過群聚生活忽略自己的所有感受,無論是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對人際關係的不順遂,甚至是長時間忽略或壓抑的情緒感受,都逼得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一不小心便可能被情緒淹沒。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將憂鬱症定義為一種常見且嚴重的情緒疾患,會對你的感覺、思維和處理產生負面影響,如睡眠、飲食和工作等日常活動;症狀則包括持續的悲傷、焦慮或「空虛」的感受,易怒、內疚、悲觀等反應,常常伴隨負面想法,包含引起人們對於死亡的思考。
當我們再度被情緒淹沒時,或許可以試著這樣做:
任何感覺都是可以的,那是屬於你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人有權利評論你的感受,即使他們無法理解。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某些情境感到悲傷、憤怒,甚至不知道造成這些感受的原因,或許與你過去的情緒經驗有關,可以從過往經驗尋找蛛絲馬跡。
如同家族治療師薩提爾所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情緒的發生是來提醒你重新檢視某些困住你的bug,正因為有這些感覺,才能知道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以及我是不是需要做些什麼。
試著說出你的感受、以及你的需求,如:「一個人隔離在家,我很害怕[感受],我需要有人和我說說話[需求]」、「我很難過[感受],我需要一些時間休息[需求]」等。
表達完需求,不代表他人就必須滿足你的需求;「表達」是讓你能了解自己,同時讓他人理解,但理解不代表必須配合,若你的需求無法透過他人滿足,就接受這份限制,然後思考還能怎麼做。
若這些方法都沒有用,情緒仍困擾著你、讓你感到不知所措,可以試著尋求專業協助,如身心科、精神診所或心理治療(諮商)所,透過專業評估及治療,以及心理師的陪伴,可以協助整理你的感受、想法、內外在影響等,以及修復可能引發的創傷反應。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