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討人厭的負面情緒,請不要討厭他#8關於情緒-那些我們以為的事情(下)

討人厭的負面情緒,請不要討厭他#8關於情緒-那些我們以為的事情(下)

                                        古意心理諮商所 詹蕙宇心理師

 

我們以為的事情#3 我們常以為:「不要在低氣壓」才叫狀態好

  事實是,每個人的情緒反應本來就都不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正常」狀態就好。

 

  「那個誰...我不行耶,受不了他的低氣壓」、「他人不差,可是好像常常整個人在低氣壓中,不知道該怎麼跟他相處...」,當聽到別人這麼說,是不是難免覺得「低氣壓」好像很容易讓自己被討論或討厭,所以極力要避免這樣的狀態呢?

 

  在晤談室,也很常聽到:「我不想讓別人知道,因為怕自己的負能量傳給別人...」、「我也不想要這樣,但我就是快樂不起來...」,可見我們對自己情緒表現的判斷,往往難以脫離他人眼光,更常覺得自己看起來「應該」要如何,而不是認識真正的自己。當「看起來不快樂」與「會被別人遠離」連結時,會極度排斥面對負面感受,而無法承認感受的存在時,自然也無法開始「處理」的過程」。我們無法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盡量壓抑情緒外,有沒有別的選擇呢?

 

  實際上,「低氣壓」、「負能量」與「快樂」都只是一種情緒狀態,無法完整代表一個人;人的性格先天本就有差異,有些人粗線條少根筋,有些人則是敏銳、細膩及高敏感,更不用說後天的生活背景與經歷的影響,每個人情緒變化的基準點、表現方式都不一樣,又怎麼能用統一的標準來定論呢?

 

  回到最根本的兩個原則:

  一、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二、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如何表達和處理才是關鍵。

 

  在這兩個原則下,我們一起釐清自己可以做什麼:

  一、我無法掌握的:他人對「低氣壓」的看法與想法、他人因為不喜歡低氣壓所做的選擇。

  二、我可以掌握的:

  1.成為最了解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正常」是什麼、知道怎麼評估和觀察自己的狀態

  2.選擇回應自我狀態的態度與方式:發現自己狀態開始不對勁、往下掉的時候,能否為自己止血,開始採取回血的調整。

 

  每個人的能量和情緒反應都不同,試著觀察自己「正常」的樣子,以下以我自己的指標為例:

  1.會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主動為自己安排一些休閒娛樂,創造生活期待值。

  2.每天起床時的感受平平、普通或還可以,都還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

  3.會產生飢餓感,對進食感到期待,或會對想吃的餐廳甜點有慾望。

  4.可以維持運動頻率、與朋友聯繫、聚會等對自己來說重要的生活規律,且執行程度達百分之八十以上。

  5.情緒反應大多持平,不會過於易怒或大起大落。若開始有厭世、持續感到疲憊難以緩解、容易被激怒、看人不順眼等狀況時就是警訊通知,代表最近留給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不夠,需要休息。

  6.若情緒不好或狀態不佳時,可以透過調整與休息恢復能量,影響時間不超過兩週。

 

  若察覺狀態不佳,我們可以這麼做:

  1.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恢復的:人難免都會有犯懶、只想躺平的時候,但若發現情緒開始持續往「無解」、「消耗」的方向前進(開始衍生許多內心小劇場、憂慮許多尚未發生的事情、內心充滿厭世與怨恨的念頭)時,可以跟自己喊聲停,開始取捨生活中不必要的耗能活動或行程,委婉讓身旁的人了解自己目前的需要。

  2.在不打擾到他人的前提下尋求出口:友不在多,有質則矣。真正在乎與關心你的對象,不會隨意以你的狀態評價你;而選擇值得信任與適合的對象、在尊重對方時間與空間的狀態下去進行討論或訴說也是我們的責任。

  3.重新檢視生活安排:是否不知不覺把行程排得太滿、充滿太多「應該要做」的事,而非真心想做的事情。

 

  情緒反應維持在自己可接受的穩定狀態即可,過高與過低的情緒狀態或是大幅度、長時間持續的起伏其實都會造成額外的耗能。因此重點不完全是「別人覺得低氣壓如何」,而是「你想活出怎樣的生活」。

 

我們以為的事情#4 我們常以為:要與不好的感受「對抗、奮鬥」

  事實是:光想著「我不想要覺得...」、「我不要再...」本身就是一個更加耗能的過程。

  情緒的經驗是一個歷程,更像是「代謝」,而要代謝情緒,先允許自己與不舒服的感受片刻共存,因此比起避免疼痛,更多時候其實是學習在疼痛中呼吸。

  如果有過按摩、整復或做瑜伽的經驗,會發現身體真正被鬆開前,必得經過一番疼痛的過程,帶著「想要變好、變舒服」的決心,即便過程中的疼痛感是令人難以忍受,卻是不得不經歷的過程。

  疼痛令人本能地想緊縮身體、抗拒肢體被拉扯的力量,變成「別人在用力、自己也用力」的局面;然而越想抵抗就越加疼痛。

  因此我學會了在疼痛中保持呼吸,專注在一吸一吐時,身體會不知不覺放鬆,儘管還是痛,但比起片刻都無法忍耐的急迫與焦躁感,多了一份體察身體感受的餘裕;儘管仍在疼痛的狀態,卻相對來說不再那麼難受了。

  痛不可怕,正是因為痛,我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需要做點什麼了」;可以說正是因為所經歷的痛,讓我們有了推動現況的動力,有機會經驗不一樣的可能。

 

  讀到這篇文章最後的你,也停下來好好呼吸一下吧,感謝這麼認真、努力生活與讀到這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