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厭世到成為自己的良醫
辜浩源 臨床心理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一輩子」是不長也不短的生命旅程,從第一站的呱呱落地後,開始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氣,「生」是每個人的起點,接著學著爬、練習走人生必經的節點──老、病、死。雖然是必經的路途,但在我們心中往往是難以承受的痛苦。
生命的無常往往會讓人心裡一沉,甚至感到害怕或無所適從,因為這是非常艱難的人生課題,特別是當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叩門的時候,就開始我們不情願地體驗。嚴重的疾病常不只帶來短期的痛苦,更可能席捲我們生活中所有事物,一開始是改變原有習慣的生活,再來就會慢慢地習慣改變後的生活,而身邊最愛的人、照顧的家人、朋友也會隨著改變。疾病會很自然地引起心中的痛苦,隨著病情變化,痛苦也逐漸累積,活下去或死亡的想法可能在腦海中來回幾千萬遍。
當我們朝著生命乾枯的盡頭思考時,低落憂鬱的無底洞便把我們深深地吸引,使我們動彈不得。仿佛在漆黑的山洞裡看不見盡頭。但當我們專注於眼前時,常常也會忽略路上的風景,淡忘自己正在奮力地向前。久病不只有厭世的痛苦,相反的是久病成良醫,成為自己的良醫,其中蘊含著對自己深深地關心與照顧。就像老天爺給予我們人生的考驗,測試我們面對生命無常是否能夠頓悟漆黑以外的光亮,不論疾病的長或短、輕或重,練習接受生病的自己,更進一步地接納已經做得夠好的自己。身體的痛苦或許仍在,但心裡的痛苦卻能在智慧中釋懷。
我們在複雜的生命課題前都相當地渺小,除了思考閱讀之外,我們還需要身體力行生活中的每一刻,藉由每一次體會生命的真諦來擺脫久病厭世的心態,成為自己的良醫,下列是我們可以嘗試的做法:
1.每次只過好當下這一天: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入過去的回憶,或是預期未來的事物。然而千里始於足下,過好今天的每一刻,照顧自己的身體或心情,便是最好的實踐。
2.規劃好自己的課表:幫助自己過好每一天,安排規律的生活,讓無聊或無所適從的時間減少。不需要完全排滿,但我們要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這些活動從簡單的吃飯、睡覺、看電視、寫書法,到複雜的包含外出參與里民活動、復健活動、戶外活動等。
3.秉持開放的心胸,學習新事物:學習新的事物能夠協助我們活絡大腦,也能增進我們的視野。學習不一定是要巨大或艱難的,從生活中按自己的好奇學習便能自在的選擇,同時創造新的價值。
4.懂得上半輩子所擁有的價值,試著建立值得而活的下半輩子:我們總是會緬懷還沒生病前的自己,那時候的自己已為現在留下許多無形的價值。回到當下,讓自己每一天都朝著目標更加進步一點點,也告訴自己不論如何都值得而活。
5.適時地向他人求助:生病是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的課題,獨自一人面對疾病是困難的,向愛人、家人或朋友,甚至是專業人員求助是非常重要的,別人可以陪伴我們或提供正確的資訊及合適的資源,讓我們在疾病的路途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