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回你的力量,活出自信與勇氣
黃家慶 臨床心理師拿回你的力量,活出自信與勇氣
2020世界心理健康日主題「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更多投資、更多機會」呼籲社會促進心理健康及減少疾病風險。現代最需要注重、也容易被忽略的健康,其實不再是癌症等身體疾病,而是「憂鬱症」。近年來憂鬱症患者人數持續攀升,此疾病與生理因素或心理環境壓力調適不良有關。
聖經有個故事:傳說天使不定期來攪動畢士大的水池,當水被攪動時,就會產生醫治的能力。有一位瘸子在水池邊等了38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很久,就問他:「你要痊癒嗎?」瘸子回答:「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總是有別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走了。基督徒認為這是耶穌顯神蹟,但這段故事,是否讓我們聯想到「習得性無助感」呢?
「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當個體學習到「無論做任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或未來」的信念時,面對痛苦或惡劣情境,即使有機會卻選擇放棄抵抗和努力。當人處於習得無助的消極狀態,容易產生憂鬱傾向或症狀。發現習得性無助感的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後來重新設計實驗:一、讓小狗在無法擺脫的電擊實驗前,先學會如何逃脫電擊。二、改用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小狗。結果發現這些小狗較不容易被實驗操弄導致習得性無助。先學會逃脫電擊的小狗,學到了克服難關的經驗,至於在自然環境長大的小狗,早已被環境鍛鍊出迎戰恐懼的抗壓性。
小的時候,我們會十分好奇地去探索新事物,在成長歷程中逐漸形成對自己的信念、想法和解讀。成功經驗或許有助於正向自我觀感,但是失敗後克服挫折的經驗,更能夠培養韌性協助我們渡過困境。痛苦經驗會傷害我們,但也可能帶來力量,賦予痛苦經驗的意義,會影響我們所做的選擇和採取行動,並決定我們是被過去所限制,還是推向新的未來。
在複雜多變的人生,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拿回自己的力量?提供以下幾個建議,幫助我們採取行動,讓心自由:
如果在上述的練習中,你感到很難觸及自己內心想法,建議可以尋找社區中的心理諮詢資源,讓專業人士陪伴你探索內心世界,協助找回自信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