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直男動物園#8 消失的園長

直男動物園#8 消失的園長

大心診所 王家齊臨床心理師

 

  如果袋鼠男是「兒子」與「媽媽」緊緊相依,那麼「爸爸」的角色是什麼?

 

  我聽過一個喜劇演員的段子,是這樣形容他爸的:

  「你家放了一個沙發,至少還會記得它在那。」

  「我爸就算在家,人坐在沙發,我們只會覺得......」

  「欸,這沙發怎麼這麼擠!?」

  「......我爸喔,比我們家的沙發還沒有存在感。」

 

  這雖然只是個喜劇橋段,現實往往比喜劇還荒謬。

 

  就關係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原生家庭是由「爸爸」、「媽媽」與「小孩」形成的三角關係。如果今天爸爸比沙發還沒有存在感,這三角形就缺了一角。如果缺了一角後,「媽媽」緊抓著「兒子」不放,兒子就成了直男動物園中的「袋鼠男」;如果缺了一角後,「媽媽」沉浸在喪夫的憂傷,也消失了,兒子成了無父無母的「蝙蝠男」;還有第三種可能,「兒子」被不存在的「爸爸」所附身,成了又失落又憤怒的「小獅男」。

 

  沒錯,就是迪士尼動畫《獅子王》的故事。

 

  各位可能知道,獅子王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小獅王辛巴的父親,受到了叔叔謀害而早逝,很早就沒了父親的辛巴,於是跟著朋友(彭彭與丁滿)踏上旅程,重新找回獅王的榮耀。

不過,你知道《獅子王》這個故事的原型,其實是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嗎?

 

  在這齣劇中,身為青少年的哈姆雷特,因為自己的叔叔謀殺了父親、又娶了母親,於是陷入巨大的憤怒與瘋狂──他卡到陰了。

  只是,他卡到的陰,是來自父親的陰影。

 

  在一個夜晚,早已死去不存在的父親,以鬼魅的姿態,來到了哈姆雷特的面前,要他復仇,於是,又錯亂又憤怒的哈姆雷特,傷害了身邊所有愛他的人,只為了完成他復仇的大事業。哈姆雷特在「為父復仇」的陰影中,迷失了。

 

  就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哈姆雷特很早就沒了父親。於是他也少了一位男孩在長成男人的歷程中,所需要的引導力量,也就是:

  1.學會做什麼都要適可而止的「界限」:

  《心理諮商師的男人觀察室》一書中提到,父親在遊戲中能教會兒子的其中一件事,就是:適可而止。

  當兒子太興奮、太開心或太激動而有傷人傷己的風險時,畫出「停!」的界限,其實是為了兒子、爸爸與旁人的安全而著想。

  界限,是為了安全。

  同樣地,當小孩對媽媽出言不遜時,爸爸如果能夠站出來說「你不可以對你媽這樣!」也是透過了設立適當的「界限」,來維持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相互尊重。這是一種充滿力道與重量的愛,也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2.透過解決問題,得到認同與成就感的「有條件的愛」:

  大眾心理學常常在談「無條件的愛」,卻忽略了在宗教信仰、母嬰關係或臨終之前,一個人可能會擁有無條件的愛,但在這之外的現實世界,大部分的愛都是有條件的。父親所提供的引導協助,其實是與「現實」打交道的能力。

  一如《獅子王》中的辛巴,需要彭彭與丁滿教他覓食(否則會餓肚子),逃離敵人(否則會被殺死),以及建立保護夥伴的決心(這是團隊生活)。這些,都是現實原則。

  失去父親的「小獅男」,一如獅子王的原型《哈姆雷特》,缺乏了適當的權威引導,於是沉入了黑暗的瘋狂。那麼,沒有父親的男孩,就永遠無法長大嗎?

  倒也不一定。

 

  3.前往冒險旅程時,能夠一同討論與引導的「師傅」、「盟友」:

  男性典型的心理成長歷程,如同多數好萊塢電影所刻畫的,是一趟英雄旅程。

  根據《心理諮商師的男人觀察室》觀察,父親對於兒子的影響力,大約會在14歲之前,那,14歲以後呢?

  14歲開始上國中,遇見更複雜的環境、更多的人,男孩子會開始靠近老師、學長、教練等有權威有力量的人,從中得到認同(幫派拉國生中入會,也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男孩終其一生,不斷尋找失落的父親。當代男孩的挑戰,是離開家中那張舒適的沙發,起身走入荒野、踏上英雄旅程,在尋覓父親的路上......,逐漸成為男人的歷程。

 

 

☑️直男動物園這系列,和你分享了:

1.兩種直男動物「袋鼠男」與「蝙蝠男」的可愛、可惡與可憐。

2.這類直男的養成,並非性格敗壞、品種不純。有時候,是園長和副園長的缺席、摩擦與不和,讓直男長出了這番模樣。

3.我們一整個世代,都在尋找不存在的父親。雖然這篇文章談的是「男孩」。

其實,就算是「女孩」,也在尋找父親的路上,跌跌撞撞,於是,大多數的男孩和女孩,成長過程中,都少掉了健康的陽性權威引導。

  一間動物園,要有動物,也要有園長。就像一個人長大,要有本能,也要有界限。願這一系列的文章,能讓我們更了解男性的纏與難。

  讓下一個世代的男孩,能夠長成完整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