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當我們吵架時─其實我想你懂我的心

當我們吵架時其實我想你懂我的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全觀心理健康中心 紀郁君臨床心理師


  咖啡廳裡,一對伴侶在討論旅遊計畫(以下簡稱A、B),A興致勃勃地搜尋和分享景點與住宿,B則是邊看手機邊隨意的點頭、「嗯嗯」地回應,於是A的臉色愈來愈不好,「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啊,就不能說一下意見嗎?不要甚麼都隨便、都可以。」,B有點無奈地說:「我有在聽啊,你決定就好,我沒意見~」, 這樣的回答反而令A更不高興,說話的聲音也愈來愈大,「你以前都不是這個樣子,明明以前你都會主動規劃,現在都變了!」,B聽了臉色一沉回說:「哪有!每次都是你說了算,我提出的意見你又不滿意,那我就不要講話配合就好啦!反正我怎麼說怎麼錯!」,兩人愈來愈激動,狀況一發不可收拾…。

  

  伴侶之間發生爭吵其實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小至晚餐吃甚麼、誰去倒垃圾,大至教養育兒、金錢規劃等,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引爆點。

  

  原本是為了溝通,為什麼演變成兩敗俱傷的爭吵呢?為了避免破壞關係的無效吵架模式一再重覆,產生負面情緒的背後緣由值得我們關注探討。根據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闡述個人與重要他人關係的發展形成和重要影響因素,提出在伴侶關係中,當我們有被愛、被保護、被照顧、被重視、被感激等需求時,我們都期待伴侶能夠敏銳的感知我們的需求,並且適時地給予回應與支持;若需求能夠被滿足,我們將會感到安全,更願意分享與探索。所以,引發吵架的事件本身只是一個表象,實際上是內在未被滿足的依附需求,牽動我們內心深層的不安全感,進而顯現於情緒與行為反應上,讓吵架愈發趨向沒有溝通的功能。

  

  因此,當我們覺察開始進入吵架狀態時,例如:當聲音愈來愈高亢、內心煩躁感不斷增加,可以試試看以下方法:

1.情緒爆發的當下,嘗試先冷靜,避免衝動言行。因為情緒失控時,容易口不擇言、翻舊帳,讓人事後懊悔不已,但卻已經造成關係的裂痕。面對失控情緒者的另一方,感受到威脅的立即反應可能是「戰鬥」或「逃跑」,也就是更激烈的反擊或是採取不回應的方式,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因此,當我們覺察到自身情緒與行為進入吵架模式時,先儘量讓情緒平靜,例如:你可以先告訴對方你需要離開現場,然後藉由轉移注意力或是緩慢呼吸、試著回想對方優點等方法來達成。

2.思考彼此的內在需求。當穩定情緒後,我們的大腦開始有餘裕運作理智,試著思考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自己與伴侶是哪一種依附需求未被滿足而勾起了不安全的感受。

3.重新對話─使用「我訊息」方式溝通。最後,為了達到溝通目的,可以運用「我訊息」的方式傳達內心真正感受與期待 ─「我感覺(內心對事件的感受)…,因為(客觀事實)…,我期待(對方可以怎麼做)…」,以上述例子來說,或許A能夠告訴B:「我感到很委屈、不受重視,因為剛剛討論事情時你在看手機,我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旅遊的資料」。

  

  伴侶關係是由兩個不同的個體所建立,因此需要不斷的磨合與溝通,過程中產生衝突是在所難免的,當我們聚焦在吵架後雙方如何修復,如何利用吵架的經驗進一步了解彼此與建立合作關係,才是最重要的事。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