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什麼櫃!」談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同志議題
魏敬嵘 臨床心理師
同性伴侶婚姻合法化已滿一年,社會日漸尊重、接受多元性別,惟重視人權與性別平等的同時,仍有部分異性戀家庭無法接受孩子的同志身分,親子關係從不諒解到理解的歷程中不乏爭執與痛苦;研究亦證實父母親接納與支持的態度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思考如何面對孩子的同志身分議題時,父母不妨先:
1. 安頓自己的思緒
自責懊惱、矛盾掙扎或沮喪無助,這些感受都很自然,請先別急著在衝突緊張的氣氛下回應孩子、試著覺察並調整自己的情緒。把這些心情寫下來、做些放鬆的活動,或找個願意聆聽的對象抒發、與有類似心路歷程的父母相談,如「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提供同志父母的諮詢專線及座談等。但如果負面情緒已經溢滿,請尋求助人專業或身心醫療的協助。
2. 認識同志,找出迷思
對同志族群的負面感受或許源自「不了解」與「不熟悉」。以「同志感染愛滋的比例高」為例,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雖以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的感染通報人數最高,但其實是「不安全性行為」導致感染風險增加,應加強宣導安全性行為,疾病的傳染是不分性別或性向的。
3. 同理孩子的處境
每個人察覺自己性傾向的時間並不相同,有些人很早就注意自己受同性吸引,也有些人要到與同性或異性發生性行為才能確認。在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中,當孩子主動告知、或是你知道孩子可能為同志時,請先設想孩子在確認同志身分過程中遇到的考驗與掙扎,例如自我懷疑、對於偏見與歧視的害怕等。
孩子願意坦誠同志身分需要很大的勇氣,但當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支持,他會更有力量去面對。
4. 看見差異,欣賞多元特質
彩虹的美麗在於每種色彩並未被分離,同樣地,除了孩子的同志身分外,其擁有諸多特質也需要被發掘與欣賞,若能協助孩子從多元角度來探索,跳脫傳統性別角色框架,能協助孩子增進自我認同與接納的;父母需學習尊重孩子,滋養親子關係。
同志的世界對異性戀父母確實是很大的考驗,找人聊聊或許能給你一些陪伴與方向,試著暸解同志族群,是能找到與孩子相處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