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不是老歡顛,我只是生病了#2老人家提不起勁?小心是老年憂鬱

我不是老歡顛,我只是生病了#2老人家提不起勁?小心是老年憂鬱

盼心理諮商所 王淳慧臨床心理師

退休前開朗的黃阿姨現在卻對人生感到無望

  「全身病痛、腦袋不中用,生活很沒有意思!」、「活得那麼痛苦、沒有趣味,不如早一點走!」,67歲的黃阿姨進入診間,我問沒幾句話,就開始訴說著生活中的憂愁。與先生結婚45年,她的兩位孩子都已成年去外地工作,夫妻雙方開始進入「空巢期」,經濟上不需要憂愁。從會計職務退休已經4年的她應該是與另一伴好好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但坐在我面前的阿姨卻眉頭深鎖,說話有氣無力,抱怨著身體疼痛、睡不好及記憶力變差等問題;先生在一旁表情無奈,表示近一年太太經常抱怨身體痠痛、頭痛,他帶著太太跑遍各大醫院、各科做檢查,也找不出有任何的疾病,不知問題出自何處?當先生這麼說時,阿姨則在一旁嘆氣,一邊訴說著自己身體不如以前、睡眠不佳、對家人造成困擾、對未來感到無望;另一方面又抱怨家人不關心她…。儘管家人都十分擔心,卻始終搞不清楚黃阿姨究竟怎麼了,為何整個人變得那麼負向、沒元氣。明明退休後還開朗地表示「終於可以休息、想去做志工」,但現在整天只待在家中看電視,也不外出。經常向家人抱怨東、抱怨西,與經常專注在股票投資的先生容易產生口角。身邊的家人試著安撫她、事事順著避免刺激她,完全拿她沒轍,不知該如何是好。家人都很擔心這樣下去阿姨會愈來愈難走出低潮。

 

老年憂鬱症的主要原因

  以黃阿姨為例,一但進入老年期,不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皆會出現顯著的轉變。老眼昏花、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所有的感官都變得遲盹,行動變得緩慢,這些都會給老年人帶來生活及社交的諸多不便。加上多樣的身體病痛、入睡困難或早醒,一般自理能力逐漸受限。隨著身體狀況的下降,老年人心理難免開始出現「不再年輕、力不從心」等負向感受。退休後,失去社會地位及生活目標,無法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感,因而也失去自我認同。此外,隨著年歲漸增,過去人際網絡中熟識的朋友、親人、或配偶可能相繼去世,使得過往的支持系統不斷地限縮。

  在家庭關係上,原本夫妻雙方重心都圍繞在小孩身上,現在小孩離家,夫妻雙方相處時間變多,難以調適家庭關係的轉變及互動模式。面對上述種種的轉變,老年人往往不易適應,面對老、死、病、痛及生活改變,體會無法掌控的失落,因而心情低落。

 

老年憂鬱症經常會出現哪些症狀

  與成人的憂鬱不同,長者情緒困擾時表現的型態比較多樣:有的會出現情緒低落、負面想法、難以專注、沒精神、嗜睡或失眠的典型憂鬱症狀;有些長者不會主動表達自己情緒低落,甚至不覺得自己有憂鬱,反而經常以生理症狀,例如身體痠痛、經常性腹痛、頭痛、心臟不舒服等,家人一開始以為老人家生病了,會選擇到處就醫,等查不出明顯生理原因後開始懷疑老人家根本裝病、無病呻吟,想引起關注!若您或家中的長者出現下列多項狀況,有可能有老年憂鬱症:

  • 生理方面
    1. 覺得記憶力及專注力越來越不好
    2. 經常感到沒有元氣、表現出沒有精力樣子
    3. 經常出現身體不舒服(痠痛、頭痛、腸胃不適、口乾),免疫力下降
    4. 失眠(有些人是一直臥床、嗜睡)
    5. 食慾變差
  • 心理方面
    1. 不想要外出社交或與親友互動
    2. 不論做什麼事情,經常感受到沒有用、活著沒有價值
    3. 以前感興趣的東西,現在做起來沒有喜歡或享受的感覺
    4. 經常覺得空虛,不快樂時間增加
    5. 對未來覺得沒有希望

 

若家中長者有憂鬱症,該怎麼辦

  長者面對自己的憂鬱情緒或症狀,經常無法自我覺察及控制,也不會輕易坦承自己生病,進而尋找他人協助,所以十分仰賴周遭人的細心察覺及耐心照顧。如果家中長者有憂鬱症的傾向,除了陪同就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之外,長者也很需要家人耐心地面對他們的各種負面情緒,陪伴他們逐漸找到方法與力量恢復健康。

  • 多給予關心及穩定的陪伴:

老人家很容易感到孤單、被遺棄,雖然嘴巴上經常以不想麻煩別人為由,拒絕旁人陪伴,但內心還是十分需要關心及被重視。因此家人可以「定時」出現在家中,選擇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或是只是默默在旁陪伴。一來可以滿足老人家的被關愛需求,也可增加其對生活的控制感及安全感。

  • 用「耐心傾聽」取代「無效建議」:

憂鬱的長者會時常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無法自拔。旁人經常會想要其脫離憂鬱的情緒而給予許多建議及鼓勵,例如「要想開一點、要正向思考」、「你已經很幸運,兒女都沒有讓你煩惱」…,這些都不會讓憂鬱者感覺好受,反而容易有不被了解的感受而更加疏離、不想講。或許旁人只須要耐心傾聽長者的想法及感受,就算一直有負面想法,也不責備、不批評。讓他明白現在不好,但不代表未來會不好,家人都會一直陪伴他一起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