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也能成為父母嗎?」-談備孕、不孕的身心調適

「我也能成為父母嗎?」-談備孕、不孕的身心調適

廖柔涵 臨床心理師


  「沒想到希望迎接一個寶寶的到來這麼困難,每次聽到別人又懷孕了,真的難以表達祝福的心情…」

  「曾經以為即將成為父母,卻意外地遇到寶寶忘記帶行李,一次流產或許可以歸咎於運氣,但經歷過多次後,我開始質疑是否是我的問題。有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當母親。」

  「我們經歷了一次小產,太太的心情非常低落,我的心情也很難受,但我必須保持堅強,以便能夠做好後續的處理和安排。我明白我必須更加努力、更加細心,才能確保寶寶能夠平安降臨。」

  「每一次試管療程,我都打了好多針,那種充滿期待但又不敢奢望的心情,真的好難熬!沒有人可以訴說,但我想,就算說了也沒人能懂!」

 

  夫妻之間如果能夠共同面對,或許就能夠順利度過難關,帶來新的生命;但如果雙方不同步(例如:準爸爸認為順其自然,準媽媽卻積極計算排卵期並進行各種檢查),夫妻之間的衝突就會自然而生。再加上文化普遍存在「男兒有淚不輕彈」、「說自己不能生孩子是丟臉的事情」的觀念,使得這些情感常常難以找到宣洩的出口,進而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在臺灣,不孕症的比例高達10%-15%,相當於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雖然市面上有許多備孕的文章和書籍,但卻很少有人關注「心理健康」這一方面。當我們面臨如此困難的懷孕、不孕情況時,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自己和伴侶呢?


促進夫妻間的溝通與討論

  不論是否進入不孕症的療程,夫妻之間將會面臨許多共同的決定,例如:花多少時間自然備孕、進行哪些檢查和治療、花費多少金錢參與療程、面對他人的詢問時應如何回應、如果未來沒有小孩時要選擇何種生活方式…等。如果夫妻雙方對這些話題避而不談、或只有一方感到焦慮,都可能使夫妻關係變得緊張,甚至發展成憂鬱或焦慮的情緒。建議夫妻雙方除了討論這些決定外,也可以多談談自己的感受,成為彼此情緒的支持和宣洩出口,有助於夫妻雙方情緒的調節。

 

建立有效的社交支持網絡

  不孕症的夫妻在這個敏感的議題上,通常難以向親友透露,一來是擔心對方難以理解這種困擾,二來害怕會受到無意的傷害(例如:「沒有小孩也很好啊,有了小孩就沒自由!」)。建議可以透過社交媒體、LINE社群或群組,以及其他網路和實體的方式,結交有相似困擾的朋友。不僅可以獲得相關資訊、方法和策略,還能夠互相鼓勵,減輕孤獨感和焦慮感。當一個人的情緒得到理解和支持時,就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上的壓力。

 

尋求專業心理協助

  求子的過程中,可能會經歷許多負面情緒,例如:等待檢查或治療結果時的焦慮、對結果的失望和無助、對伴侶的自責和愧疚,甚至可能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當這些情緒無法找到出口時,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師或婚姻/伴侶諮商的幫助,可能會對您有所幫助。

 

別讓不孕成為我們之間的地雷

  不孕症的療程,不僅是身體上的辛苦,心理上的辛苦更是難以忽視的。如果我們能夠關照和照顧好自己及伴侶的內心,將會更有力量面對求子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也能使夫妻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