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的孩子不上學?!—談如何關心拒學的兒少

我的孩子不上學?!—談如何關心拒學的兒少

劉于涵 臨床心理師
 
        在治療室中,常聽到拒學兒少的家長說:「心理師,我的孩子就是因為手機成癮才不去上學,啊怎麼我不讓他用手機了,還是不去學校?」、「他喔,每天就是玩手機玩到太晚,白天叫不起床、才不去學校的!」
       當家長千方百計地控制手機或電腦時間、訂出使用規定,以為是努力對抗「拒學之根」時,孩子在治療室卻懊惱地說:「老師~其實待在家一直玩遊戲也很無聊,我也不想要這樣的生活,但……我就是沒有動力去學校。」
 
       「拒學」不是一個診斷,它是孩子長久以來累積各種壓力、困難甚至是挫敗的表徵。它並非一朝一夕或單一因素造成,因此,重點絕不只是上學這個行為。

那家長到底該如何面對孩子拒學呢?

1.千萬要穩住自己的情緒,給彼此一些空間

       當孩子拒學,勢必讓親子關係陷入極大的衝突和拉扯─上不上學、用不用手機、吃飯洗澡的拉扯,每個看似稀鬆平常的瑣事、對話,都可能引爆衝突。面對孩子脫離常軌、不受控,家長可能感到強烈的挫折、憤怒,並且對於孩子的未來充滿焦慮,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然而,若將這些情緒字眼、冷嘲熱諷直接傾倒孩子身上,試圖高壓強迫讓孩子回到學校,通常只是讓孩子更抗拒。因此,當家長意識到自己情緒失控時,給自己和孩子一些距離和空間,穩定的情緒狀態是能否和孩子一起前進的關鍵。

2.試圖理解拒學背後真正的原因,真實讀懂孩子的需要

       拒學只是表面現象,背後原因非常多元及長久時間的累積,包含個人因素(學習困難、憂鬱情緒等)、學校因素(同儕排擠、霸凌等)、家庭因素(親子衝突、長期忽略、過度掌控等)。
請留意,拒學對每個孩子的意義、功能都不同。Kearney、Silverman 在1993年將拒學行為的原因,依功能分成四類:

  1. 獲得他人的關注

  2. 獲得其他的好處

  3. 逃避讓他感受負向情緒的人事物

  4. 逃離討厭的社交或評價情境

       家長偶爾放下自己的焦慮,不談去不去學校、手機可以用多久、不強迫給人生大道理,而是透過不帶評價的對話,聆聽孩子真實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讓專業人員協助,全面而細緻地爬梳孩子混亂、糾結而脆弱的心。

3.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以彈性和多元的方式找到學習的路

       陪伴拒學的孩子不是單槍匹馬的工作,而是需要與系統間密切配合,家長、班導、同學、輔導室、心理師彼此聯繫、合作相當重要。也許最終結果不是回到原班,可能是進校不進班、自學或參與學校認可的活動抵學習時數。當家長保持彈性與系統合作時,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參與學習的模式。

4.不只糾結回到學校,增加其他生活及正向經驗

       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其他和同儕相處交流,或提升自我效能、創造正向經驗的活動(如:興趣、才藝課程、社團、攀岩、溯溪等)。在過程中,孩子除了有伙伴的連結力量,更因有正向經驗,而有勇氣面對逃避已久、盤根錯節的生命議題。
 
       陪伴拒學孩子不容易,孩子的狀況起伏緊緊牽動家長的情緒,關鍵是在乎他們完整的生命、真實希望孩子成長,而不只關注「有沒有去學校」的行為或解決問題。這一路很多困難,要放慢腳步,陪孩子慢慢走,也因此讓孩子與父母一同成長,人可以不完美,但父母可以陪伴孩子找到完整的自己。
 
 
備註:本文開頭案例並非指 3C 成癮與拒學行為完全無關,因此不用管理手機使用時間;而是指並非一定「3C 成癮所以拒學」,有時大量使用 3C 與拒學相同背後有更深沉的原因,需要細細理解,而非武斷地貼標籤、下結論。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
http://www.taipeipsy.org.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