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離婚與不離婚的抉擇:當婚姻有問題時該怎麼辦?

離婚與不離婚的抉擇:當婚姻有問題時該怎麼辦?

張雲傑 臨床心理師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數字顯示:臺灣在2023年的結婚對數為12萬5192對,但在2023年的離婚對數亦高達5萬3085對,意即平均每天就有343對的伴侶選擇進入婚姻關係裡,但同時也有高達145對的伴侶選擇離開婚姻關係。

  當原本美好的婚姻關係出現問題、甚至瀕臨破裂時,身處婚姻中的自己應該如何面對呢?

21世紀的現代人在處理婚姻問題時的選項通常為「重修舊好、消極不理、分居、離婚」等四種,但其中只有「離婚」一途是選擇脫離原有婚姻關係。那麼以「離婚」來解決婚姻問題到底有什麼樣的優、缺點呢?

一、離婚的優點:

(一)享自主性:離婚讓雙方都能重獲自由與自主性,掌握自己的生活與決策權利。

(二)解除壓力:離婚可解除不健康婚姻關係中的有害壓力,提高生活品質。

(三)追求成長:離婚讓雙方有機會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個人幸福與成長。

二、離婚的缺點:

(一)經濟變數:離婚會造成經濟狀況的改變或負擔,包括分割財產與支付贍養費等。

(二)社會壓力:部分社會文化尚存在對離婚者的偏見,對個人造成壓力與不適感。

(三)影響子女:對有子女的家庭而言,離婚會造成情感上的影響,家庭結構破碎亦會帶來不安與困擾。

 

  因此,在婚姻問題中所實際面臨的下列五項因素,將會影響個人離婚與否的決策過程與結果:

(一)情感變化:伴侶一方可能感受到婚姻中的情緒壓力、不滿或失望(如外遇問題),進而考慮離婚,使得情感變化成為主導離婚決定的因素。

(二)理念不同:伴侶之間可能因為價值觀、信仰或生活目標上存在差異而難以協調,這也是考慮是否離婚的原因之一。

(三)經濟問題:經濟壓力與分配問題可能引發婚姻中的矛盾而考慮離婚。

(四)生活失衡:伴侶一方可能面臨生活狀況的變化,如:工作、健康、生活圈或居住位置的改變(如分隔兩地),因而影響雙方對離婚與否的評估及期望。

(五)有無子女:有子女的伴侶可能在考慮離婚時更加謹慎,使得子女的扶養與教育也成為影響離婚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當個人在考慮離婚與否時,以理性來理解家中每位成員(包括配偶與子女)的觀點、情感與動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離婚與否」是一個重大而複雜的議題,在決定是否走向哪一條路時?伴侶雙方均應仔細權衡各種因素,包括感情、家庭、經濟與個人成長等。因為離婚並非唯一的婚姻問題解方,有時雙方也可試著透過尋求專業的伴侶諮商或婚姻輔導機構來修復彼此關係,尋找重新和諧相處之法,或是選擇近年來流行的「卒婚」模式(分居不離婚)也是可行之道。

  雖然以離婚來讓彼此「徹底的分開」也是保護雙方幸福的最佳選擇(如伴侶有家庭暴力或精神虐待行為時)。但最重要的關鍵點,即是伴侶雙方必須了解每段婚姻與家庭處境都有其獨特之處,所以離婚與否的決策過程仍需要透過理性思考、理解並尊重對方的立場,才能有「破鏡重圓」或是「好聚好散」的圓滿結果。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