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建議寶貝接受早期療育評估?!
李思儀 臨床心理師
Emily最近很煩惱,因為幼兒園老師發現女兒對於理解老師的指令有困難,需要重複說明四至五次才能勉強明白,而且容易發呆與分心。老師擔心女兒可能發展落後,建議至醫院接受早期療育評估。Emily困惑地想著:「妹妹才四歲,可能是大雞晚啼! 而且在家裡並沒有這樣的狀況,妹妹都可以理解我們說的話。老師是不是過度擔憂了,感覺好像在給我女兒貼標籤。」
Ben也遇到類似的狀況,因小兒子在幼兒園經常不理人,鮮少參與活動,即使老師一對一引導,小兒子也不一定配合。Ben認為小兒子只是害羞、沒意願,而且孩子不理人,老師應該繼續引導,而不是將問題推回給家長。Ben覺得有些氣憤。
孩子開始上學後,可能有些家長會遇到和Emily與Ben一樣的狀況,基於孩子的發展狀況,老師建議孩子接受早期療育評估。此訊息宛如驚雷,讓家長驚慌失措,或憂心忡忡,或忿忿不平,一方面掛心孩子可能發展落後,一方面擔心老師可能過度解讀孩子的行為,甚至對孩子持有偏見,一方面可能茫然,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
此時建議家長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唯有安頓好情緒,大腦才能清晰地思考判斷,否則情緒會佔據大腦,讓您聚焦於情緒,無心力顧及其他。照顧情緒,您可以這麼做: - 覺察情緒:覺察此時此刻感受到的情緒(如:生氣、緊張、驚訝)、因情緒造成的身體變化(如:肌肉緊繃、呼吸急促、頭昏暈眩),以及腦海中浮現的各種念頭。
- 接受情緒:接受自己的狀態,允許各種情緒的存在與出現。
- 抒發/調節情緒:給予自己ㄧ些時間與空間,做些感興趣或感到放鬆的活動。
然後,逐步觀察、檢視,以釐清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以下幾個方向提供您思考:
1.是不是生理狀況影響孩子的表現?
例如:生病、過敏、睡眠不足、肚子餓
2.孩子的行為是否在其他情境也會出現,不單只出現於幼兒園?
通常孩子若有明顯的發展問題,應該會跨情境出現,例如:如果3歲的孩子只會說爸爸、媽媽、餓餓等不到十個單字,不論在家裡或學校都是如此,就應該懷疑可能有發展問題。
3.若孩子的行為只單出現在某情境,或於某情境特別明顯,有什麼原因影響?
例如:孩子的社交問題通常會於同儕相處時出現,較少會在家中被看見,尤其當孩子是獨生子,或者手足間年齡差距較大。理解居家對話和理解多步驟、邏輯概念的指令,困難程度是不同的
4.有哪些不利孩子發展的因素可能被忽略了?
例如:缺乏足夠的引導和刺激,如:在家鮮少引導孩子探索環境、訓練該年紀應具備的自理能力、孩子接觸過多的3C產品、孩子作息不規律、教養態度不一致……等等
5.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其年齡發展應有的水準?
6.幼兒園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發展?
相信逐步的檢視後,您對孩子的狀況會更了解,也更明白您可以如何協助孩子。若對於孩子的發展仍感困惑,建議您不妨親師合作,與老師溝通討論,亦可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例如:小兒科或復健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等擅長兒童發展的各職類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