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青少年 焦慮的父母
沉默的青少年 焦慮的父母
最近幾個青少年的父母不約而同地反應孩子升上國中後,變得越來越安靜,
以前放學回家湊到父母跟前嘰嘰喳喳報告學校發生的事情,這樣的光景已不復存在。孩子變身成為省話一哥/一姐,現在最常說的幾句話是:「我回來了」、「媽,有什麼東西吃?我好餓」、「爸,我零用錢不夠」。想跟他/她聊學校的事情,多以二字真言「還好、沒事、嗯嗯…」敷衍帶過,其他的問也問不出來。也有家長挫折地表示「他/她都不說學校的事情,等到出事了才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正是所謂一問三不知,二問敷衍了事,三問家長氣/急得快升天。
擔心又挫折的家長於是把孩子帶來諮商,希望心理師可以協助他們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諮商前家長都很有同理心,會事先幫心理師打預防針,委婉表示孩子不太說話,不要太在意。回頭又叮嚀孩子務必配合聊天。然後,懷著忐忑的心離開晤談室,將空間留給孩子跟心理師。跟孩子互動、合作幾次後,家長發現孩子告訴臨床心理師許多他們不太清楚的事情,家長好奇「為什麼我問他,他都沉默,或者說很少,來到這裡就講得口沫橫飛?」
為什麼孩子不太想跟父母聊天?我認為青少年可能反感的聊天地雷如下:
要避開或拆除地雷的方法有:
青少年通常有一顆好奇、熱誠、創意、勇敢的頭腦,同時也有一顆敏感的心,若能對孩子跟他的青春階段持有好奇,減少評價與建議,多些聆聽與接觸,沉默的青少年或許不會再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