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理健康是基本人權,我們的生活跟上了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 羅智宇臨床心理師
「心理健康」成為生活基本需求
小時候總納悶為什麼阿嬤常常問「吃飽了沒?」、「會不會餓?」、「要不要吃什麼東西?」,長大以後才了解原來有一種餓是阿嬤覺得你餓,有一種冷是阿嬤覺得你冷,在阿嬤生活的年代,所謂的生活品質就是能否溫飽,他們大概也很難了解現代人擔心吃太多的煩惱,但基本生活需求已經提升到了不同的層次,如同健康的概念不再只著重身體層面,心理健康也是基本人權之一。
當健康的概念持續發展,對比從前只求溫飽的生活,健康不再是單純的吃好睡好,不僅須注意身體檢查數據,諸如:體重、體脂肪或抽血檢查…等各類指標,連外觀體態也成了健康狀態的一部分,健康概念的轉變已經確實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像是買食物的時候要看營養成分,注意糖分或熱量會不會超標、也許還要注意有沒有健康食品標章、是不是能有效幫助維持健康狀態…等,以往只要選擇喜歡的口味,現在還要多看看食品的功能,我們也慢慢學到維持健康需要顧及生活的各個層面。
為了維持健康,我們可能會情不自禁講出「如果可以三餐正常,我也可以吃得很健康」、「我會這樣亂吃也是因為壓力無法宣洩」、「如果一直都這麼忙,我怎麼可能有辦法運動或早點睡」等話語,這些抱怨恰恰是對心理健康狀態最好的覺察,我們能否在目前的生活中感到安適?是否能覺察情緒或壓力如何影響生活?
心理的健康度要如何檢查呢?
與身體健康不同,心理健康的狀態較容易被忽視;身體的不舒服,如:咳嗽或發燒都可以被觀察或測量,但內在的情緒或壓力狀態卻不一定會表現出來,甚至連自己可能也沒有發現,即使透過評估量表,可能還是很難明確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感受,此時如何定期像關注身體健康一樣,從生活的各個層面來觀察與了解自己,就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環。
我們都知道內在感受往往是抽象的,難以具體形容或是觀察,而觀察生活型態的改變則是相對容易,像是:工作、休閒活動、運動、睡眠、飲食、人際關係、性…等的生活安排,都可能因為承受過高的壓力或情緒狀態而改變,可以分別觀察量或質的變化,像是:睡眠時間的增減、或是睡眠品質與以往不同,可能是易醒或多夢;而飲食則可能有食量增減,也可能是炸物、甜點、含糖飲料或酒精等的攝取比例變化;休閒活動、運動等面向則可以觀察花費的時間是否有增減,或者是進行時的表現和以往不同,當觀察到自己的生活型態出現變化,就可以進一步觀察是否伴隨情緒或感受一起出現,或者正在面對著什麼樣的生活壓力事件。
確認心理健康的狀況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生活型態出現很明顯的轉變,而伴隨的感受、情緒或壓力都無法用我們以往使用的方法改善、並且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向外尋求協助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像咳嗽或發燒,是一種身體症狀表現,所以當生活型態出現轉變,可能是內在的心理狀態給我們的訊號,適當地運用心理衛生資源,提升因應情緒或壓力的能力,增加自身面對難題的韌性,更能傾聽內在的聲音,照顧自身的狀態,從而安適地活出自身的基本人權。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
https://www.taipei-ps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