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老師的職場生態小觀察#04熱心過頭的海龜-John
簡筱芸 諮商心理師
海龜John在海洋貨運公司是一位資深的快遞員,總是能將貨物安全的送到陸地上,親切又熱心的他跟同事們的關係也都很融洽,直到前陣子,辦公室來了新的包裝員水母小姐…….。
「前輩!我家小朋友最近觸手過敏了要先回家,那批貨我明天再包,明天再麻煩你送快一點」
「前輩不好意思我忘記這批貨是今天下午要包了,學長既然你要送貨就順便幫忙包一下吧」
「剛剛螃蟹小主管要我寫下包裝的SOP,但我現在腦袋超空,前輩你經驗多幫我想一下」
一開始John認為自己做為前輩當然應該多多幫忙水母小姐,但隨著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水母小姐的態度也越來越理所當然,甚至當螃蟹小主管要討論包裝的事情時也都選擇問John,這讓他感到很不舒服,更甚者,他也不喜歡那個「原先熱心助人、現在卻常感到厭煩的自己」。
「請你幫幫我」、「再幫我一次又不會怎麼樣」在幫助人的過程中,你真的能一直承受嗎?
職場上,依照不同的職位與分工,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難免會有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例如臨時的生病、開刀、車禍⋯⋯等,需要麻煩其他同事支援。互相協助當然是一個好的辦公室文化,但若增加的工作量讓你感到過度疲倦,也許是時候稍微停下來思考一下,到底這過程中發生甚麼事了!以及該如何為自己劃出一道對待自己、他人,都能友善且舒適的「責任分界」。
1.評估自己的「最後一次」到底還可以有幾次?
每一段關係的來往互動都是雙方共同形塑而成的,許多人接下超出自己工作範圍時,會選擇採取隱忍,或一再說服自己:「這是最後一次」。但事事並不只有延續之前的模式才是解決的方法。檢視自己在職場的應對方式中理解自己的責任界線,並且練習選擇如何肩負與面對,嘗試建立出自己能夠負荷的界線並維持住,訂定確實的「最後一次」。
2.思考「幫助」這件事對於雙方的影響,是只有一方還是雙方都得利?
當自己無法脫離這樣的狀況,也需要回頭看看自己是否在幫助人的過程中,無形中獲得了回饋。例如:幫助他人的成就感、滿足自己被需要感以及似乎被看重的的存在價值感,這些都是在人際關係檯面下的無形回饋。不再讓自己處於難以拒絕的關係角色上,健康的互動模式是需要多加思量與調整的。
3.讓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責任回到自己的身上
這不單是對於過度依賴他人的同事,我們平時也需要有這樣的態度。這不代表我們要幫自己貼上不體諒有額外負擔的人的標籤。而是需要換個角度思考:若因為各種因素而需要依賴其他同事協助、負責,難以獨當一面的執行任務及負擔起工作責任,這或許是這個同事/職員需要自我調整或成長的部分。
把視野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不陷入一定要幫助人的死胡同,回到自己應該要做的基礎與責任。」理解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到底受到甚麼影響而被這個關係綁縛住而沒有了自己的聲音,如果負擔超出了自己的極限,可以考慮找同儕、主管或專業人員談談,說出苦悶也是在職場生涯中層層疊疊人際與工作網絡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