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壓力引起的職業病
※作者: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 劉紹興醫師
職場中的壓力來源包括工作環境、工作本身、公司組織以及人際關係。工作環境的壓力源包含不安全工作狀況、噪音、特殊味道或過度擁擠。工作本身的壓力源來自負荷過重、工作時間過長、夜勤工作,另外角色模糊或角色衝突亦是壓力源。缺乏參與感、未獲尊重、溝通不良以及缺乏安全感則是公司組織的壓力源。與上司、同事、部屬或其他單位之互動不良,或工作與家庭生活無法兼顧則是人際關係之壓力源。
每一個人在職場中均會遭遇上述之壓力源,但並非有壓力即會引起職業病,尚有其他因素可以修飾壓力的承受,例如人格特質、親朋之支持及個人因應壓力之方法等。權力慾強好勝心強的A型性格較易有壓力相關疾病;有家屬親人支持的人或有適當調適壓力方法的人較不易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壓力的影響常用“壓力與調控模式”(demand-control-model)來預測,即壓力大而主動調控能力差的人,其負面影響最大。
壓力造成的疾病可分為近程急性的影響和長程慢性的影響。
【急性影響】又可分為心理上、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影響。
【慢性影響】
長期的壓力刺激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分泌,引發血壓上昇、小動脈收縮、血液凝固增加及脂肪代謝異常,繼而發生動脈硬化和血栓形成,導致高血壓及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職場壓力與缺血性心臟病的相關性已有許多流行病學證實。因此在日本有所謂的“過勞死”,即因為工作壓力長期累積而引起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發生,日本明定過勞死為職業病。
“過勞死”中包含心臟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日本人的過勞死以腦血管疾病(即腦中風、腦栓塞或腦出血)較心臟血管疾病常見。雖然目前尚未有流行病學證據顯示壓力與腦中風的相關性,但台灣已有一個勞工的腦中風被鑑定為職業病。
壓力可增加胃酸的分泌而引發胃潰瘍,例如機場塔台工作人員的胃潰瘍罹病率較一般飛行員高,而忙碌機場的塔台人員其罹病率較比較不忙碌的塔台人員高。瑞典的研究也發現壓力大的人因腸胃道疾病而住院的危險性增加1.5到2.3倍。另外,壓力也可改變胃腸的蠕動,因而引起腹瀉或便祕。
如果無法適當的調控或因應,長期壓力的累積將導致恐懼症、焦慮症、畏懼症以及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恐懼症是常會有莫明其妙的一陣恐懼湧上心頭,生理表現則有呼吸困難、呼吸不順暢、心跳加快、胸部不適或四肢無力等現象,此種恐懼症類似心臟病發作,常到心臟科就診。焦慮症患者常抱怨注意力無法集中,緊張失眠、焦慮、整天提心吊膽,生理上則有便祕或口乾舌燥等症狀。畏懼症的症狀則是產生各種不同的恐懼,例如怕高、怕坐電梯、害怕參加公共場合活動,或害怕動物。強迫症則是強迫自己思考一些困擾的事情,並強迫自己一再反覆的去思考憂慮的問題,或有強迫行為如洗手洗十幾分鐘,且重覆洗了又洗。
有報告指出工作上壓力與呼吸道感染或感冒有關,且壓力愈大感染率也愈高。但工作壓力是否也造成其他傳染性疾病之增加則尚未定論。
電腦終端機使用日益普遍,加上資訊時代講求速度,在時間的壓力下,辦公室員工常有重覆動作但無法得到適當的休息,經年累月下來造成累積性傷害,出現肩頸臂痠痛、肌腱炎、腕道症候群、下背痛等疾病。
一旦發現員工有上述疾病,除了轉診到心臟科、腸胃科或精神科醫師治療其症狀外,尚要設法調整工作降低其壓力,輔導壓力調適方法或增加其主動調控
的能力。一旦員工對新工作有了信心,前述症狀可能一掃而空,變為稱職盡責的員工,不再是主管頭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