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還在嗎~焦慮症
洪珊 精神科醫師
自從疫情開始後,芳儀的生活就全部改變了。
時間回到兩年前,冠狀肺炎剛開始傳播時,每天電視新聞不斷播報著國外蔓延的疫情,彼時台灣仍持續清零政策,室內、出門都戴著口罩,隨身攜帶酒精消毒雙手和周遭環境是必備的,不得已進出醫院時,芳儀甚至穿了雨衣,她聽說表面越光滑的物品越不容易殘留病毒,而且穿過即丟,可以隔絕環境裡的病毒。
疫情打亂了原本生活的步調
隨著疫情的演進,政策不斷滾動式修正,芳儀的膽顫心驚卻從未停止。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案例的數字上上下下,她發現自己漸漸無法入睡,每天晚上總想著如何防疫、擔心先生出門上班、孩子上學如果帶回病毒怎麼辦,擔心年邁的雙親如果不幸染疫怎麼辦,擔心家裡囤積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夠不夠,擔心口罩酒精防疫物資要趕快採買……,而這些停不下來的擔心讓她夜夜無法成眠,常常睜著眼睛直到天亮;由於缺少睡眠,白天的狀態自然不太好,她開始頭暈、頭痛,耳鳴,甚至有時候會胸悶、心悸、喘不上氣、覺得自己的喉嚨裡一直有個東西卡卡的,她總是異常的疲累,白天很難專注做事情,以前井井有條的頭腦像是被灌了糨糊,黏黏的、慢慢的,轉不動了。甚至有時候,她會不停地踱步、絞弄著雙手,整個手被酒精噴過粗糙而泛紅,被不斷絞弄後破皮脫屑。
除了對疫情的擔憂越來越多,芳儀的個性好像也變了…
除了身體上的不適,芳儀還發現自己的情緒變得異常尖銳,一點點小事她就會暴跳如雷;先生某次跟同事外出聚餐,她大發雷霆,覺得怎麼有人如此自私,只為了歡送某個離職主管,不顧病毒傳播給家人的風險。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學校開始停課,孩子們都要在家線上上課,輔助孩子上課、完成功課進度的責任也都落在了芳儀的身上。由於與孩子從早到晚相處,自然而然增加了許多磨擦,每當夜深人靜,孩子都睡了,芳儀總是自責的回想著白天時的衝突與不斷懊悔著;可是到了隔天同樣的情境再次發生,上課中的兒子扭來扭去、不斷分心,女兒尖聲大叫、功課寫很久都無法完成,芳儀的理智線又斷了,「夠了沒啊!!!!!」她大聲怒吼、摔打椅子、孩子們被眼前不一樣的媽媽嚇呆了,傻傻地站在原地忘了哭泣。
身體各種不適感其實源自於「焦慮的情緒」:焦慮症
芳儀懷著自責愧疚的情緒來到了精神科診間。聽她娓娓道來疫情帶來的影響,其實是焦慮症狀在作祟。
據國外統計,先進國家如澳洲、加拿大、美國等地的焦慮症盛行率大約3~5%,也有調查指出,臺灣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將近六百萬人,等於二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人之中就有一人;焦慮症是精神科診間常見的疾病,因為身體表現症狀牽涉廣泛,如:腸胃不適、頭暈、心悸等,患者往往求診多科,但檢查結果常常都是正常、不知病因為何,舉凡心臟內科、胸腔科、耳鼻喉科、腸胃內科、神經內科等,可能都會見到焦慮症患者的蹤影。「焦慮症」核心症狀是焦慮的情緒,無法遏止的擔心,也可能表現為易怒、無法專注、坐立難安,靜不下來、失眠、肌肉緊繃等。好發在女性、本身個性容易緊張、要求完美、遇到長期或急性壓力事件都可能觸發焦慮症的產生。
比起吃藥,遠離壓力來源才是最好的良藥
治療上,對抗焦慮藥物效果良好,也可以使用肌肉放鬆練習、呼吸練習等行為治療來緩解症狀。但是長久之計,還是該遠離壓力來源,像是減少工作量、放慢步調等。如果壓力來源無法輕易移除,可以幫自己準備一些紓壓管道。舉例來說,有些人喜愛運動、有些人覺得與朋友同儕聊聊天、吐吐苦水能夠緩解焦慮心情,有些人喜歡種植盆栽綠植,有些人熱愛烘焙、聽音樂、跳舞、閱讀,都是很紓壓的興趣愛好。建議安排固定的時間,留給自己,做些會感到輕鬆愉快有正向回饋的活動,會對焦慮症狀有很大的緩解。過程中避免因為求好心切、要求完美的個性作祟而給自己設定太高的要求,像是:「一定要做出完美比例的甜點!」、「要讓自己達成三鐵競賽的前十名!」等等,那麼反而會失去紓壓的目的,帶來挫敗感給自己更多的壓力。雖說焦慮症狀有些可以自行調節,不過當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造成學業退步、工作無法專注、人際關係不佳、家庭功能失衡,仍然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的協助,討論治療計畫與目標,一起作戰打敗惱人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