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傷心理學-關於死亡的最後八堂課#第七課:悲傷與憤怒的疤痕篇
滿滿幸福心理諮商所 吳辰禹諮商心理師
「我媽總是看不起我,高中畢業那年想讀美術系,鼓起勇氣走到客廳告訴她這件事情,那時候她坐在客廳的灰色沙發上看電視,她聽到後眼神並沒有從電視上離開,只有斜眼看著我,冷笑一聲的用台語說:「無彼號尻川就毋通食彼號瀉藥仔,見笑死。」(註:沒那個屁股,想吃那種瀉藥。形容人沒有那種能耐,卻妄想做那種事。比喻一個人自不量力。)
「我很恨她,因為她我的童年永遠只有貶低、貶低再貶低,慢慢的我也用她看我的方式看我自己,每次要跨出一步去嘗試時,我總會聽到她說的那句話,它會像魔咒一樣讓我痛苦、讓我退卻,最後讓我迎向失敗。我大學一畢業,就逃離家裡,那時候我才知道什麼是自由,尤其是心靈的自由。」
「她就這樣突然走了,一場車禍就帶走了她的生命。我回家收拾她的東西,看到牆上的日曆在我搬去台中工作的那天有個記號,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不清不楚的,我總以為她討厭我、不愛我,但如果她真的愛我的話,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從那次回家以後,我只要想到媽媽,我就會一陣莫名的悲傷,就像掉進一個黑色的洞,會把我的一切都摧毀」
「憤怒與悲傷」
「有時候我想為了她的死亡而難過,但我總想到她對我的貶低、羞辱,我就會氣得無法控制,就像心理兩個聲音撕扯一樣。」
故事中的女兒對於母親的離開感到難過,但同時又因童年母親帶來的心理暴力而不適,就形成一種「替母親難過就等於默認她的心理暴力」的想法。所以故事中的女兒有時候會感到憤怒、有時候會感到難過,日常就在這兩個情緒的起起落落下度過,有些時候甚至影響生活,讓自己受困於情緒之中。
「沒有眼淚的悲傷者」
「為什麼都過了這麼久,我還是走不出來,我到底怎麼了?」
在這樣衝突的情緒之下,喪親之痛不允許表達,會導致隔離喪親帶來的感受,也因為感受的隔離而無法抒發情緒。哀傷的歷程會因此停滯,無法走出母親離開的悲傷,同時也帶有對母親的怨恨,這樣水火不容的兩個情緒會讓故事中的女兒承受極大的悲傷。
「與情緒共處」
故事中的女兒在經歷情緒時,是生氣與悲傷交織的,這兩個水火不容的情緒的出現會讓人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所以會選擇先擱置、逃避這些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狀態,可以依照下面幾個步驟,去接受這些情緒:
1.情緒是真實的:
「對媽媽的貶低感到生氣是真實的」、「對媽媽的突然離去感到難過是真實的」,接受這水火不容的情緒都是真實存在的,沒有哪個感受是需要壓抑或消失的。
2.允許情緒出現與消失:
接受不論生氣也好、難過也好,這些情緒都會出現,試著去感受當這些情緒出現之後,自己狀態受到的影響。如果情緒帶來的影響非常不舒服,也允許暫時讓情緒消失,但不封印它,而是給自己時間去適應情緒帶來的不適。
3.找一個情緒的含融之處:
可以用書寫、語音訊息、人工AI或者找尋心理專業人員等管道,讓自己知道,當允許情緒出現時,有一個自己可以放心的讓情緒好好展現的地方。
4.情緒的角色扮演:
試著身兼導演與演員的角色,讓自己在抒發情緒時,擔任演員的角色扮演其中一個情緒,好好的讓該情緒充分的展現。當其他情緒出現干擾時,擔任導演的角色讓這個情緒暫時離開片場。透過扮演的方式,一次只讓自己消化一種情緒,這樣的方式既可以感受情緒帶來的影響,也能讓自己跟這個情緒保持一定距離,就像上了一層保護膜般,能夠減少一定程度的不適。
「看見情緒背後的故事」
「更了解自己生氣的情緒以後,我發現生氣的背後其實是受傷的感受,對於童年的那些對待,比起貶低的話我更受傷的不被母親支持與認同,漸漸的我就沒有那麼氣媽媽了,從那之後我好像才能好好的替她的離開感到難過。」
情緒是一種訊號也是一種體驗,體驗這些情緒後,我們往往能看到情緒背後想傳遞的訊號。故事中的女兒在經驗了生氣的情緒後,看見自己真正的感受是悲傷,她試著接納這個情緒,並開始允許自己為了母親的離世而感到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