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初夏臺灣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社區傳染,落筆當下,已經來到全國三級警戒,雖然政府風風火火的宣布施行許多抗疫政策,確診人數已經破萬,死亡人數竟也達八百多人,單看數字就夠怵目驚心,但真實絕不是生硬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生離和死別。
在醫院見了那麼多的生離死別,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場景,卻是我感到最遺憾,也最辛酸無奈的。因為病毒傳染的特性,一旦有人確診,所有接觸者就要隔離,若是不幸身亡,需要最快速度火化掩埋,這由不得你的一切讓人驚慌失措而且來不及好好道別。
電視新聞裡天天傳來令人心碎的故事。「我努力的呼吸著,深怕因為忘記呼吸,就真的沒了呼吸」、「無病症、無慢性病史,快樂缺氧,在家猝死後家人朋友不敢置信…」、「我的家人要走了,我只能透過視訊看到呼吸逐漸微弱的他,在鏡頭前的我,什麼事都做不了,在鏡頭前的他,旁邊什麼人沒有…」、「人走了,只能用最快速度用兩層屍袋裹著,即便有家人,那就是隔著屍袋連最後一眼都看不到,下一次再見,會是什麼樣子?」、
「冷清的靈堂,連禮儀師都鼻酸」。
這樣的生離、死別,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罹病震驚、被迫分離、意外猝死、無法告別、死者不安、生者遺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當詩句描寫愛情的背景轉移到當前,詩意的浪漫瞬間像是抽去了色彩,留下了令人發寒的灰,除了遺憾,還是遺憾。
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不同以往,是人們不熟悉的。完全在意料之外的確診,或在確診後短時間內死亡,人生瞬間遭逢如此巨變,意外的失去對人類的心靈來說就像創傷。逝者已矣,而生者面對意料之外創傷般的死亡,會讓人感覺到世界不再安全,因為世界的運作失去了原先的可預料性,失去相信的信念就像失去繩繫的旗子在風中飄盪,無處可依。
其實不僅是喪親的家屬會有失落或創傷反應,在第一線的醫療、救護、服務人員會因為目睹、經驗或是在服務過程中遭受生命威脅,也會產生創傷反應,雖不是親身的失去,但身心同樣承受極大的壓力。
我想藉著這篇文章,寫給那些可能正在經歷這樣經歷的人。
你會經驗到什麼,可以怎麼幫助自己? 在事件發生後的幾週
- 這個失去的經驗,或許因為來得太急太快,以至於一時之間你會感覺到一種「麻木不真實的感覺」。 這是一種心靈的保護機制,免去心靈一下子無法承受過大刺激。請不要慌張或著急,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隨著事情慢慢被處理妥當,正常習慣的感知狀態會慢慢恢復。
- 如果這個經驗對你來說是具剝奪、具傷害性的,腦海可能不經意時常出現事發當時的畫面,有時即便你不刻意去想,那些難受的事情依舊會在腦中閃現,讓你覺得受到侵擾,它有時也以惡夢的方式重複經驗。這是歷經創傷事件後常見的現象,是大腦的運作機制,也是某種心靈的哭喊和釋放,但其實這是在表述心靈的傷,最終仍須被聽見、看見、釋放、宣洩、被療癒。所以等你準備好,可以日記、書寫、講述或尋求心理師作為你專業的聆聽和幫助對象。
- 你會很需要答案。有時是會回去檢討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或是哪裡疏忽了?是因為我們需要為一個不明就理的狀態找到安置之所,有時需要在沒有答案的狀況活下去(例如:為什麼是我?),有時是透過這個歷程,把慌亂事發過程重新串起,成為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理解的事實。
- 會感到身體上許多的虛弱和不適。身心是相連的,心理的衝擊也會反應在身體狀態上,例如胃覺得空空的、胸悶、心悸…。在排除生理問題後,請盡可能維持生活的規律作息,活動、進食和睡眠同等重要,規律的作息可以幫助你感覺到穩定,對生活和自己都有掌控感。
接下來的幾個月
- 有時候覺得自己有能力過生活,但有時可能會一團糟,失去處理問題的能力,這來來回回的過程,是因為你的心靈正努力朝向正常的生活奔跑,同時又必須回到悲傷裡哀悼,這種「擺盪」的哀悼歷程是人類心理正常的復原歷程,允許接納這個過程的發生,不論哪個狀態都能幫助你復原。
我想跟這些面臨疾病、隔離、傷亡、喪親者說:「我知道現在任何的語言都無法代替你的受苦與悲傷。然而,希望你們仍能對生命抱有信任與盼望、找到幫助自己可以復甦的動力。就算你現在覺得孤單、無助或徬徨,請你記得在這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即便不能親身和你們在一起,也都用他們的心意跟你們同在。有為疫情禱告的朋友、有默默捐贈物資的朋友、有如我一樣希望用自己不一樣的方式讓受苦的你們獲得一點幫助的人,即便只是一點心靈上的溫暖,都希望你們能夠收到!」也要跟在一線衝鋒陷陣冒險犯難的朋友說聲:「辛苦了,謝謝你們,有你們真好!」。
期待疫情退去、人們能夠自由呼吸、能真實交流、拉近距離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