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療傷心理學-關於死亡的最後八堂課#第六課:沉浸悲傷與自我照護篇

療傷心理學-關於死亡的最後八堂課#第六課:沉浸悲傷與自我照護篇

滿滿幸福心理諮商所 吳辰禹諮商心理師

「不曾停止的悲傷」

  「爸…媽媽已經離開五年了,她也會希望你可以慢慢過自己的生活,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喪親之痛」,在2022正式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列入DSM5-TR 的診斷標準中,診斷名稱是「延續性哀傷」,延續性哀傷其中的一個診斷,是當事人在親人逝世的一年後,仍維持著高強度且與逝世親友有關的強烈情緒。

 

「以悲傷為名的索求」

  「我都已經這麼痛苦了,你們難道沒辦法體諒我一下嗎?只要想到你媽媽的事我就睡不著也吃不下飯,為什麼你們就不能多照顧我一點!」

  「爸!!都已經過這麼久了,媽媽都已經離開五年了,就算你再怎麼捨不得他,也要試著走出來,不要再這樣下去了,我們也會累的。」

  「好啊,你們如果都要這樣丟下我,那我乾脆一個人搬出去住好了,省得看到你們心煩。我就一個人在外面自身自滅,你們就繼續不管我的死活吧」

  「爸…我們怎麼可能丟下你不管,但你繼續這樣下去,沒人忍受的了你的」

  每個人面對親人離世的心情迥異,也有不同的悲傷歷程,但隨著時間的過去,大多數人都會一定程度回到日常生活,受「延續性哀傷」所苦的當事人,哀傷的時間至少一年起跳,在這樣長期的悲傷之下,周遭的家人很容易無法理解當事人的狀態,或者跟當事人相處的態度越來越不耐煩。

 

「是悲傷不是勒索」

  「我們一直以為他是故意要讓自己那麼難過,然後換取我們對他的照顧,讓我們這幾個孩子都有被勒索的感覺,所以後來甚至只要一聽到他說話,也不管是說什麼,我們心裡就會有一把無名火。」

  「我們知道爸爸不是在情緒勒索、而是一直無法走出難過以後,在跟他互動時,互動起來的關係就差很多」

  了解爸爸目前的心理狀態,能讓身邊的子女更了解父親為何有這些反應,並且也能夠調整與父親互動的方式。

 

「生氣是可以被允許的」

  作為照顧者的子女即使知道父親是受到喪親之痛的影響,在生活中仍然需要承擔許多照顧的壓力,調適這些壓力帶來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注重以下幾個方向,穩定自己的身心狀況:

1.自我照顧:在自己的原有生活與照顧父親之間取得平衡、保持身體健康、肯定自己對父親的照顧,以自己的身心理狀態為最優先,這樣才能有良好的照顧品質與互動關係。

2.情緒界線:拒絕父親那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透過罪惡感、生氣、憂鬱所進行的操弄。減少自己因罪惡而產生的行為與反應,讓自己的情緒有一條防火牆,可以阻擋父親過度的情緒索求。

3.情緒表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允許自己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適度的表達情緒,同時有自己的支持系統,可以抒發情緒壓力,跟周遭的好友家人、支持團體一同走過陪伴家人離開的過程。

 

「重拾與生活的連結」

  「老爸,我記得你以前很喜歡去爬山,最近奧萬大的楓葉很漂亮,假日我們一起去走走,一起去呼吸新鮮的空氣」

  「我現在根本沒有體力爬山!!雖然去到那邊可能心情會好一點,但一想到我走不了幾步就累了,我才不想花時間讓自己找罪受」

  若父親陷入情緒的低谷,子女可以試著引起父親對於生活的動機,例如:找尋父親過往有興趣的事物、觀察父親生活的重心…等。這樣的過程較能夠產生比較高品質的互動,讓彼此可以在生活中都能稍作喘息。

 

「尋求幫手」

  情緒有很強的渲染力,所以當子女作為照顧者長期陪伴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父母親時,也需要適度的尋求協助。了解生活周遭能夠提供協助的醫療機構與設施,運用各種資源去協助照顧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找尋資源:

1.支持團體:

  • 照顧者角度:同為照顧者彼此能夠分享在照顧過程的甘苦談,也較能夠了解背後的心情,除此之外也能夠從各自的經驗去了解不同的心態、可以應用的應對技巧等等。
  • 當事人角度:當事人在沉浸於悲傷的過程,容易對於自身的狀況感到消沉、內疚,身邊的照顧者雖然用心照顧但也無法完全體會悲傷帶來的沉重;透過與相同經歷的人互動,能夠有機會表達心中的話。在支持團體中,當事人也可以有機會看見其他成員與家人的互動,也能做為調整家庭關係的契機。

2.醫療資源與心理諮商:

  • 照顧者角度:照顧者常見的迷思是忽略自己的狀態,照顧者容易累積許多情緒壓力,同時又會需要承擔周遭親友的期待,在這些過程中容易不知不覺的讓壓力超出負荷。藉由醫療資源能夠讓照顧者的生理有妥善的照顧,透過心理諮商也能根本的疏通照顧者心理的結,減少在照顧過程當中產生的情緒壓力。
  • 當事人角度:透過醫療資源穩定生理造成的心理不適,並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一起與專業人員合作,讓當事人能了解自己的悲傷持續的原因,讓自己可以更知道如何跟悲傷共處,也能在必要時刻學習如何抒發悲傷,甚至走出悲傷的影響。

 

  在華人文化的影響下,「喪親」雖然有許多儀式性的傳統流程,但在多元文化交匯的現代社會中,過去的儀式已經無法完全適用於當今文化。西方精神醫學也以「延續性哀傷」的診斷作為對於「喪親」之痛的重視與治療,因此結合西方與華人文化的觀點去看待親人遭受「喪親」的情緒反應,了解無理索求背後是一個不知所措的靈魂。親人除了在照顧當事人之餘也要記得重視自己的「自我照顧」與「情緒界線」,「喪親之痛」不再是家庭中藏起來不談的秘密,而是大眾都需面臨與一同正視的重要心理健康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