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療傷心理學-關於死亡的最後八堂課#第二課:家庭結構改變篇

療傷心理學-關於死亡的最後八堂課#第二課:家庭結構改變篇

滿滿幸福心理諮商所 吳辰禹諮商心理師


  當離開的人是家中支柱時會對家庭帶來巨大的改變,家中每個成員根據心理狀態、壓力因應能力的不同,可能會呈現迥然的悲傷歷程,有些時候彼此能給予尊重,但更多時候因為死亡的衝擊會讓處於不同階段的家人產生衝突、甚至讓關係越演越烈。文章根據Kubler-Ross 的悲傷理論,介紹悲傷的五個階段與歷程。


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

  「我不相信她就這樣離開了」、「少來了,怎麼可能一個活蹦亂跳的人就這樣消失了?!」、「我不想談這件事情」…

  在這個階段最典型的就是一系列的逃避行為,用於讓自己否認衝擊事件的發生,又或者隔離死亡衝擊對自己的威脅。

憤怒(Anger)

  「她什麼都不管就這樣離開了,憑什麼!!!」、「都是你們,一個一個都沒有盡到子女的義務,才會讓她…」、「老天爺啊!!你怎麼這麼狼心狗肺,讓一個善良的人就這樣離開…」

  在這個階段當事人的憤怒狀態大致可區分為對內與對外。「對內」指的是當事人會內化憤怒,並且對於自己有譴責性的情緒或者思考;「對外」則是將自己內心的憤怒投射出去,讓他人承擔或是讓他人作為「兇手」,藉以讓當事人有個人可以怪罪。

討價還價(Bargaining)

  「如果可以,我想要代替她離開、代替她承受這些痛苦」、「我願意每天燒香拜佛,只要讓我再見她一面就好…」、「可不可以一天就好,再讓我多跟她在一起一天」

  在討價還價階段,內在已經部分接受死亡的事實,但又尚未完全接受這樣的衝擊,因此希望藉由靈性的祈求,來挽回或者回復狀況。

沮喪(Depression)

  「我不知道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我只要一想到她離開,什麼動力都沒了」、「自從她走了以後,一切都好像失去意義了」

  沮喪階段出現於接受死亡的事實,此時會陷入深沉的憂鬱情緒,有些當事人藉由憂鬱來與亡者保持連結、有些人尚未建立與亡者之間新的關係,因關係的逝去而感到深深的沮喪。

接受(Acceptance)

  「我知道她離開了,但她會永遠活在我心中」、「我想到她還是會流淚,不過這是我記得她的證據」、「她可以好好的休息了,在這一生當中她已經活得很精彩,她是我見過最好的人」

  接受階段最典型的是嘗試與亡者建立新的關係,或者嘗試賦予死亡不同的意義。在接受階段的當事人也會因為部分未竟事宜尚未消化,有可能回到前面的四個階段。


故事一、憤怒期的兒子與否認期的媽媽

  媽媽:「為什麼爸爸離開以後你還可以這樣若無其事,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還是照樣跟你的朋友們出去玩,你到底在不在乎爸爸?我真替爸爸感到不值得!」

 

  兒子:「你又來了,跟你說過了我不想談爸爸的事情,不要什麼都扯到他身上!生活還是要過,難道要一直哭哭啼啼的嗎?我想要過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錯!」

 

  媽媽:「你看你說的這些話,你就只想到自己的人生,爸爸的離開你完全沒有當作一回事,他才離開多久你就想要過自己的生活了啊?真是自私!」

 

  兒子:「你以為爸的離開我就不會受到影響嗎?我到現在都不相信他就這樣離開了,前陣子還看起來那麼健康的人,一下子就突然離開了,誰能夠接受?誰能夠釋懷?我只是需要自己的時間,你有必有說得這麼難聽嗎?」

 

故事二、討價還價的父親與接受的女兒

  爸爸:「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希望代替你媽媽離開。在她離開以後一切都變了、一切都回不去當初的生活了,要是真的有老天爺的話,我願意付出一切換她回來,就算是一天也好,讓我再看看她、再跟她說說話」

 

  女兒:「爸,我知道你很想念媽媽。我也很想念她、也很希望能夠再多跟她一起去逛逛街、一起說說話。但我也知道媽媽這幾年生病真的很累很累了,如果離開可以讓她好好休息,那我覺得我要試著去接受她的離開。」

 

  爸爸:「我還是希望你媽媽能回來,只要她回來我們就可以回去以前的生活,一切都會回到正軌,畢竟這個家不能沒有她…你怎麼好像都不會在乎你媽媽?我對妳很失望。」

 

  女兒:「爸…媽不會回來了,你不要再這樣讓自己去想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媽媽離開前也說過,她很開心跟我們成為家人,她的人生過得很精采了,接下來就讓她好好休息吧!」

 

「允許彼此的悲傷有時差」

  從故事一當中可以看到,處於憤怒期的兒子對於父親的離開,他除了責怪自己對於父親的離世無能為力以外,也把這樣的憤怒投射到母親身上。而母親其實並非不難過,而是丈夫的驟逝帶來太大的衝擊,過往他們感情是很好的,因此以否認、或逃避丈夫已經死亡的事實來隔絕衝擊;兒子也試圖透過跟朋友的聚會逃離這樣的衝擊。可以看到母子因為處於不同的悲傷階段,進而演變成劍拔弩張的互動。

  故事二沒有如故事一般有情緒張力,但也是一個很典型因為悲傷階段不同而帶來的衝突,父親正處於討價還價的階段,希望事情不要那麼糟,但處於接受階段的女兒就好像正在提醒她太太已經離開了,他做任何努力、再用力的向上天祈求也都沒有用,所以讓父親從討價還價的狀態有些許轉為對於女兒的憤怒。

 

悲傷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透過故事一和故事二可以看見對於悲傷的不同樣態,在經歷親人逝世的事件後,還在人世的家人是彼此的羈絆,也是最能互相療癒的。因此,了解家人間不同的悲傷歷程,尊重彼此表現悲傷的方式,讓家人能夠一起面對、一同療癒親人離世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