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陪伴他人走過傷慟

陪伴他人走過傷慟

       每天的電視報紙網路新聞中,最怵目驚心的社會新聞,往往和意外死亡有關。不管是重病、車禍、自殺、他殺、過勞死、工安災害,親屬往往情緒激動、哭斷肝腸。

       從心理諮商的實務經驗裡,我們可以用「不、滿、心、憂」這四個字的口訣,來描述喪親者的心態。
早在1969年,死亡學專家庫柏勒羅絲(Kubler-Ross, E.)就曾在安寧病房觀察到,一般人在知曉自己得到不治之症後,通常會出現四項心路歷程,這四種反應,我們在失去親屬的人身上也常見得到。

l   「不」能接受(denial)──認知失調,否認事實,覺得不像是真的:「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不可能!」「一定弄錯了!」

l   「滿」腔憤怒(anger)──怨天尤人,怪老天不長眼睛,怪政府防災疏失、決策錯誤,怪救難人員動作太慢,甚至怪死者拋下自己而去。

l   「心」存盼望(bargaining──抱著一線生機,求神問卜,祈求奇蹟,和上天討價還價。盼望失蹤者或死傷者可以救得回來。

l   「憂」鬱自責(depression──陷入哭泣、失眠、悲慟、難捨、無奈、沉重,茶不思,飯不想,內咎,罪惡感,不想見人,不想說話。
 
       這幾種心情不見得依序發生,可能紛至沓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要多久才能走過傷痛,其實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所謂悲傷輔導,就是要允許當事人面對並體驗這幾個歷程,才能走到第五個階段--「接納現實」。

       當我們說某某人「家人走了以後,好像到現在還走不出來。」指的就是他們還在這段哀慟的過程裡,還需要一點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們:「都這麼久了,你怎麼還走不出來?」
當我們說某某人「最近好像比較走出來了,比較有說有笑了。」指的就是他們可能漸漸走到「接納現實」這個階段了。但即使如此,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免不了還是會觸景傷情,睹物思人。

       在陪伴喪親者的幾天、幾週到幾個月裏,要抱著寬容和理解的心態,接納他們哭泣、訴說和怨嘆,不要壓抑或逃避他們。尤其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療傷止痛需要的時間,可能長達好幾年。
在安慰人的時候,下面幾句話有反效果,常惹人反感,建議您不要使用。
l   「你的痛苦我了解……」
l   「你要堅強(不要難過了)!」
l   「加油,你做得到的!」
 
      萬一,我們週遭的親友面臨生離死別,悲歡離合,如何幫助他們走過哀慟呢?美國的「國家災民協助組織」(NOVA, 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Victim Assistance)提出過「二安/二解/二預」的口訣,您不妨參考一下。

「二安」是指安身和安撫。
       
安身(Safety )是指先確保喪親者的人身安全及醫療需求,其次是照顧他們食、衣、保暖、安睡各方面的生存需求,還要滿足他們與家人親友聯絡,互通消息的急迫需要。
       安撫(Security)是指在陪伴幫忙的過程裡,要尊重隱私、注意保密,對慌亂的當事人不住鼓勵,讓他們有安全感和掌控感。也要有心理準備,此時他們經常會流於情緒化,有前述「不、滿、心、憂」的表現,甚至口不擇言,出言傷人,或身心受創而呆若木雞,暫時失去功能,敬請予以包容,不要批判他們。

「二解」是指紓解和理解。紓解(Ventilation)是允許當事人說出創傷的經驗,
助人者則相對要理解(Validation),也就是顯示出不僅聽到(hear)並且要聽懂(understand)當事人的心情。
       筆者的建議是,多聽少說,不知如何安慰或回應就說「喔,原來如此….. 」「聽你這麼講,我才知道…..」當對方情緒激動時,不要急著反駁或辯解,你可以先說「難怪….. 」「怪不得你有這種反應(生氣、擔心、不捨…..)」「不只是你,別人可能也會這樣覺得。」 這樣的說法可以幫對方的感受「常態化」,讓傷慟的人感覺受接納,而不是「都沒有人聽我的」。

「二預」指的是預測和預備。
       
預測 (Prediction) 是針對現實問題(包括認屍、醫藥、財務、官司、安置、應付媒體)或情緒反應(包括當下或後續的身心反應、或親友的反應)。
       預備(Preparation)則是集思廣益,討論對策。「國家災民協助組織」建議的一句話是「接下來幾天,你想會面臨什麼問題?你打算怎麼應付?」筆者的經驗是,最好訂一個短期的小計畫,解決燃眉之急。讓喪親者能趕快解決問題,得到掌控感和安全感。

       以上是陪伴親友走過傷慟的原則,最重要的是,不要怕觸景傷情,不要逃避「不、滿、心、憂」四項心路歷程。走過陰霾,才能夠真正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