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如何?
王映之 諮商心理師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泰戈爾一則有名的詩句「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還記得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當時我還是國中生,長長的暑假學生最不想做的就是讀書。有天,我去到舅舅家,在表姊書櫃上看到泰戈爾的漂鳥集,順手拿起來翻閱,短短的每一首都好有寓意哲理,就這樣一則看過一則,尤其是看到這詩句,一股強烈卻無法言說的感受湧上心頭。或許是生死太深、或許是我閱歷太少,思考得太淺,若要當時的我說點什麼,大概就是這首詩(的譯者)用絢爛談生,用靜美說死,我想,泰戈爾把生命描寫得真美,他經歷過什麼,怎麼會這麼形容?一個人要如何才能活得絢爛而死得平靜呢?腦袋瓜懵懂地帶著一堆問號,好像也把這些種子的問題放在心裡,等待生命時程堆疊成養分時的發芽。
後來的我,成為一名在安寧病房工作的心理師,每天用專業自我在工作,同時也用人的視角在觀察。浸泡在一個生命正在凋亡的地方,每一天、每一個病人、每一個家庭用他們各式各樣的形式展演他們的生命與死亡。
看了那麼多的人「面對死亡」,我發現,最難的反倒不是死亡的那一刻,而是死亡過程。是身體上的失控與苦痛、是心理對人事物的不捨、是大限前來不及的悔恨。說到底「面對死亡」是一個人走向死亡前「生命狀態」;若把鏡頭拉長來看,我們自出生起即是朝向死亡而生的,因此怎麼活也就決定了你如何死。
賈伯斯罹癌後在史丹佛畢業典禮上跟學生們演講,用了三個主題故事做分享,其中一個是關於死亡。自從17歲看到了一個關於「把自己每一天過得有如自己生命最後一天』的標語後,他每天早上開始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問:「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想做我今天即將要做的事情嗎?」,如果答案是不,他便知道需要做些改變。這個小小「面對死亡」的儀式,能幫助我們有效的回到當下,不論是在人和人的關係對待、做大小決定時的方向,小至你的午餐要吃什麼,面對死亡能去蕪存菁我們的生活內容,讓每一天都變得更像自己想要的樣子。
然而,大多數的人包括我自己,下意識的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往往是我們姑且稱之為「無常」的邊界經驗,才迫使我們睜開眼,看見那死亡的模樣,然而,若毫無準備,那就真如諺語所說「眼前一抹黑,兵敗到西涼」了!這讓我更加好奇,那些死亡近在咫尺卻仍舊從容,凋零如秋葉之靜美的人,跟一般人有什麼差別?
最終,我歸結出三個關鍵的因素。第一類,是那些可以說出:「這輩子,我沒有白活!」的人。這不單指生命的過程如何絢爛多彩,而是知道自己這輩子為何而活。這個「活著的理由」有人在愛與被愛的關係裡被滿足、有人在豐碩閱歷後無悔,有人在風骨留存後安然。如此,生命好像可以不在長短,而在一人的體驗與留下,是在於生命的內涵。
第二類,對生命有堅定信仰的人。這裡指的信仰,並非泛泛之信,不是臨時的慰藉,我更願意說,是那些深入思考體會並實踐信念的人、把信仰活出來的那些人。有些基督信仰的人相信肉體的死亡是暫時的告別,終有一天會在天家相遇,這讓死亡只是「暫別」。有些佛教徒則期盼自己往生西方,不再受輪迴之苦,於是,死亡不是終結,而是解脫。不論是哪種信念,只要夠堅定,這些人往往活得更踏實篤定,堅定信念好像一艘有承載力的大船,風雨中即便晃動也不致翻船。
第三類,是能夠好好告別的人。好多病人告訴我,死亡並不難,難的是捨不得,捨不得那些特別重要且美好的;而往往在死亡映照之下,留下的,不是功名利祿,而是至親和摯愛。好好告別或許是不捨的解方,難過是必然的,但好好告別,至少逝者在道愛、道謝、道歉後能無憾前行,生者則能帶著逝者道別時的心意和感覺繼續他未來的人生,如此,生死兩相安。
或許,把死亡當成是千里之外的道別,就能更留心每一個腳步,當回首來時路,我願有不悔的足跡,在死前有最美的回眸。那你的生與死,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