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討人厭的負面情緒,請不要討厭他#7關於情緒-那些我們以為的事情(上)

討人厭的負面情緒,請不要討厭他#7關於情緒-那些我們以為的事情(上)

                                        古意心理諮商所 詹蕙宇心理師

 

我們以為的事情#1:不舒服的感受需要被「解決」與「消滅」

  實際上,「感受」無法被解決,只能被回應,而感受有時候不見得是需要被處理的問題。不舒服的感受很真實,也的確讓人受罪,因此常讓人以為感受本身是一個需要被處理的病灶或問題。產生了「不舒服的感受(憂鬱、焦慮或憤怒)是問題本身→解決感受=解決問題」的邏輯;不過實際上,感覺到生氣、難過、憂鬱…並不是問題,造成我們困擾的其實是這些感受對我們的影響。

 

  曾有位案主與我分享學習語言上的挫折感,對方提及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如預期般進步時,就會對自己生氣、失望與失去耐心,也會怕出錯、出糗而不願意再開口練習,這樣的憤慨有時候會幫助自己激發鬥志,但多數時候其實更令自己想放棄與逃避。對方的挫折情緒其實是「想要進步」,想要把語言練好,所以在無法達到自我要求時感到失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努力白費的無力感。為了避免再度經歷這樣的感受,因此完全避開讓自己會經歷失敗感的情境,是確保不會再讓自己感受糟糕的方式。

這樣一來好像再也不會產生那些讓他不舒服的感覺,但實際上是因為「覺得自己表現不理想」而產生挫敗感、進而停止嘗試與練習,長久下來自然不會進步,反而更加深挫折感,也失去創造新經驗的機會了。

 

問題是問題,感受是感受

  因此當時我告訴對方的是:將問題與感受分開來看。你可以同時有任何感受,在這樣的情境下會感到生氣與挫折是很正常的,可以停下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檢視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否合理,甚至休息也沒問題,但採取可以導向「你的想要」的行為:若想要的是把語言學好,持續練習仍是必要的。若因想避免經歷不舒服的感受而迴避行動,最終只會繼續導向「果然做得不夠好」的結果,持續這個惡性循環。

  有時我們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產生感受,既然不可控制,也沒有好壞之分,透過理解與定義感受去判斷現在的自己需要什麼,針對自己的目標去思考如何行動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們以為的事情#2:要先找到為什麼才有機會開始處理

  實際上,知道「為什麼」不一定像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上面提到,我們不見得總是可以理解與控制自己的感受,感受也不是一個物品可以想拋棄就拋棄,我們只能與感受相處。不用急著檢討與問罪自己「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感受」,允許自己當下不舒服,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溫柔與同理,並且會因此經驗到「在那個當下有能力為自己做點什麼」而感受自己有力量,而非「我什麼都做不了」的無力感。

  無論我們有多麽擅長緬懷過去與展望未來,懊悔過往或焦慮未來,人類畢竟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物;無論是否知道原因、有沒有原因,當下的狀態都已是事實,即便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都有選擇,在每一個自己不舒服的當下想辦法先照顧與同理自己,採取靠近自己「想要」的機會。

 

那「為什麼」真的不重要嗎?

  一、這個「為什麼」,對於了解自己有沒有幫助

  「為什麼OO這樣做?」、「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他為何不能...她怎麼可以...」,這類焦點在「他人」的問句類型,多半無解,一來很多事情已經不可考,二來即便真的了解別人怎麼想,不一定對改變自己目前的處境有幫助,若將解套的關鍵放在我們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上,注定讓處境陷入無解的循環中。

 

  二、這個「為什麼」,能否釐清「什麼是我可以做,什麼是我改變不了的」

  推溯緣由多半是想要釐清權責、找出「誰該為這件事情負責」;不過實際狀況是即使真的有一個該負責的對象,如果把被療癒的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有可能會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等待;若在無法被改變的事情上努力,也會覺得徒勞無功;有效的釐清是幫我們看見哪些是我們可以做的努力、哪些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最終的關鍵仍在:我問這些問題,能否幫助自己採取行動去回應目前的處境。

 

無論發生何種感受、為什麼發生,照顧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做自己感受的主人與承擔跟自己相關的責任,並非代表自己輸了,而是有能力的表現,畢竟有什麼比「如果我想要,現在就可以開始」與「無論如何都有辦法回應自己、讓自己感到安全」更讓人安心的呢?

  無論如何,判斷自己當下的需要,幫助自己好好度過當下永遠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