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今天開始練習斷捨離吧! – 淺談整理家務與儲物症

今天開始練習斷捨離吧! – 淺談整理家務與儲物症

周庭筠 臨床心理師

  隨著年節將近,又到了整理家務的時節。對於許多人來說,收拾家務和丟棄雜物時常會面臨到「試圖清理,但是仍留下很多東西捨不得丟」、「收藏東西滿出儲物櫃」等的狀況,經年累月下來家中物品囤積越來越多、居家空間能儲藏、行走的地方越來越少,甚至出現因起居生活雜亂,影響到人際、工作等層面。

 

對你來說、丟東西很困難嗎?

  不少人都有收藏東西的習慣,有些當下用不到、但認為總有天會用到的物品,如:盒子、塑膠袋、雜誌、報紙、信件、帳單或其他文件等,又或者是皮包、模型、娃娃…等認為具有重要意義的物品,但收藏就代表有儲物症嗎?我們可以從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DSM-5)來進一步了解何謂儲物症:

1.持續性的丟棄困難:不管東西實際價值為何,都難以捨棄。

2.保有物品的需求:覺得有一天會用到,對丟棄感到苦惱。

3.居所擁擠或凌亂:大量囤積物品,使得居住場所堆積如山。如果不亂,常是因第三人干預,例如:家庭成員強制整理。

4.重要領域功能減損:儲物症狀引起顯著苦惱,影響到社交、職業及環境安全等。

5.無法歸因於其他疾病:非身體病痛引起,也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來做解釋。

從精神科的診斷上可以發現,囤積儲物與收藏的差別在於:只能存不能丟的狀況已經嚴重困擾或影響到自身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與工作表現,這些影響也時常是儲物症的個案會來到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治療求助的原因。

 

是什麼原因會有儲物症呢?

  目前並沒有具體的理論可以完整說明儲物症的產生,會導致儲物症是各種因素的綜合而成,可以從以下幾個因素來稍做說明:

1.早期經驗:童年時期缺乏愛與關懷、失去或未曾獲得自身感到重要的某些事物,如:幼時生活環境貧困、被重要他人剝奪或忽視生活基本需求與關愛、重要物品被他人奪走或丟棄等。

2.創傷經驗:生活中重大壓力事件,如:分手、重要他人離世、被虐待或嚴重危及生命的傷害等。

3.原生家庭:研究發現儲物症的個案其原生家庭中有相同經歷,可能與基因、從照顧者中學習到的習慣和行為(如整理家務和收拾物品)等。

4.自身性格:包含對犯錯感到焦慮、困難做決定、拖延等,使得對於物品困難分類、下決定保留或丟棄,反覆經歷這些過程產生的焦慮、苦惱會讓個案拒絕或抗拒去處理物品。

5.其他情緒或精神問題:許多身心疾病會與儲物症共病,如: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強迫型人格障礙…等。

 

如何做出改變呢?

  首先必須告訴自己「尋求協助或面對改變時所產生的焦慮是正常的」,透過設定「非快速、合理且小步驟」的整理方案,過程中練習與整理、丟棄物品時的低落或焦慮情緒共處,將可以協助我們一面安撫自我、一面改變現狀。以下針對上述原則來細節說明:

1.關於整理方案:首先設定計時器、一次整理一個區塊、設定簡單目標,整理時強調「先分類後儲物/丟棄」,將物品分類成常用物品(一個月內)、不常用物品(半年或一年內)、紀念物品、丟棄物品,丟棄時可以選擇每日丟棄一項的簡單目標來進行。

2.找到新的照顧自我和情緒因應方式:規律和適當的飲食習慣可以協助改善情緒,此外過往因應情緒時所產生的大量購物、收集或保存物品等行為,可以運用其他方式來替代,降低焦慮或分散困難丟棄、囤積的念頭,如:運動、參與社交或喜愛的活動、接觸大自然等。

3.藥物治療:與儲物症共病的身心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在面對改變時的情緒狀態,而藥物可以協助我們在過程中穩定情緒。

4.心理治療:透過與心理師合作可以進一步釐清在面對物品處理時的感受、想法、信念、態度和行爲,釐清自己困難丟棄物品的原因,並且增加面對情緒的因應技巧。

5.與家人溝通:讓家人知道自己需要時間來面對自身問題,且與其討論該如何協助整理家務與情緒支持。

 

行為表現背後的心理狀態,才是最需要重視的部分

  儲物症對現代人來說越來越不陌生,但是它實際行為表現和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內在心理機轉,我們卻很少花時間討論和真正理解,使得儲物症被污名化。希望上述的淺談能提供給對於自己困難丟棄物品、整理家務和收藏大量物品感到疑問、困擾和無助的人作為參考,在自我協助的過程當中亦可以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如:身心科醫師、心理師)更能面對改變過程;改變不需要快速,只要逐漸接納和照顧自己便能看到變化。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