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討人厭的負面情緒,請不要討厭他#2所以我說,「負面」情緒究竟是什麼?

別討厭負面情緒#2所以我說,「負面」情緒究竟是什麼?

古意心理諮商所 詹蕙宇心理師

前一篇我們提到:

  • 心情調適其實是我們的本能,就像吃到髒東西會自動排出;而如何與自己談「情」,實則是一門「如何關照自己」的學問,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與練習。
  • 每個人的心都有屬於自己的保全系統,因此要達到關照自己的效果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心防」(保全系統)如何運作:會把什麼樣的刺激偵測為威脅?產生什麼反應?如何解除?

 

  而保全系統首要保護的,就是自己的感覺(我們都需要某種程度的「自我感覺良好」,是真的),因此今天首要討論的第一種心防類型是-不喜歡自己有負面情緒;有負面情緒似乎等同「有問題」,而沒有人喜歡承認自己有問題,可見怎麼看待與標記「情緒」,會影響我們對待情緒的態度,在進入技術性環節前,往往卡住我們的也是這個部分。所以,負面情緒究竟是指什麼呢?

 

拆解「情緒」這個傢伙如何影響我們 

  雖說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在討論時仍不免以「正面」與「負面」分類,因為我們通常沒有時間回顧,分析情緒在說什麼故事、傳達什麼訊息,太費力了。沒關係,我們只要先從一個簡單的練習開始,想想看:

  • 對情緒的「標記」或「分類」是怎麼來的?(好或不好、正向或負向、樂觀或悲觀)。
  • 而標記與分類對我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這個定義怎麼來的?


以上問題並沒有標準的解答,為了更好理解,以下為範例:

  • 「標記」或「分類」怎麼來的:

Q:以「負面情緒」的標記練習,「負面」這個詞會讓你聯想到什麼呢?

A:「負面」容易讓我聯想到:不舒服、不好、不對的、不應該有的、造成威脅的…。

  • 定義情緒的標記或分類,對我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Q:當對一件事情產生「負面」的解讀時,會產生什麼影響?

A:當我把一件事情標記為「負面」的時候,會傾向將這個感受理解成一個「要被消滅的威脅」與「需要被盡快解決的病灶」,因此我會說服自己不要忽略這些感受,像是:裝沒事、睡覺、轉移注意力…等方式去避免情緒帶給我各種感受;這些策略在情緒張力正值顛峰時可能是必要的調節策略,然而當不舒服的感覺沒有消失或解除時,也令人格外挫折與失望,尤其當我對自己的經驗下了「它是不好與不應該」的定義與判斷時,會一心為了消滅這些感受而逃避、壓抑,甚至責備自己,自然也失去了理解自己的耐心與空間。

為什麼我們害怕或討厭「負面情緒」

  若在成長的經驗中,「表露情緒」後所接受到的回應多半是被訓斥、被要求控制情緒,「表露情緒」很容易與「不應該」、「不會被接受與理解」連結;然而當時可能是出自害怕或恐懼暫時抑制了情緒的表現,但實際上情緒沒有找到出口、被理解與安撫的經驗,這些標記和連結也自然伴隨到長大;然而情緒對我們實際上的影響差別在:「舒服或不舒服」,或「我喜歡或不喜歡的」,而非情緒本身是正面或是負面;只是當我對「負面」這個標記有不舒服、不好、不對、不應該等感受時,也自然而然產生「消滅負面情緒=讓生活回歸正軌」的邏輯。當我不把這個「不舒服」看作威脅,而當作一種提醒,只是提醒我「現在可以來好好照顧自己了」、「是時候該排毒一下了」,反而讓我開始可以看見「原來我經歷了這麼多啊」,開始可以同理、安慰自己時,這個不舒服的存在不再讓我感到如臨大敵,因為了解這樣的不舒服不是為了要打擊自己,而是提醒我可以做些調整,讓自己更舒服。

 

發現負面情緒會連結到過去不好的經驗,接下來可以怎麼做

  在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覺時,先延遲對經驗下判斷或評價的速度,告訴自己「先等一下。」,空出理解自己的空間後,再好好問自己:「我現在怎麼了?」,不舒服確實需要在當下被舒緩(自我安撫);要感受到真正的平靜安穩,則需要被理解(自我同理)。不舒服時會想讓自己好過一些,是我們的本能,而「負面」和「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就是啟動本能的一個提醒和機制。先從對自己多一點點耐心開始練習,願意看見(願意面對自己最真實的那一面),就是很不容易的一步了。

 

重點整理:

  • 當我們說情緒「負面」時,指的通常是我們感受到「不舒服」、「不喜歡」,並非情緒本身有正負面之分。
  • 覺察練習:一、我通常如何歸類與標示情緒?二、這樣的標記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 自我同理練習:一、先停下來問自己:「等一下,我怎麼了?」,原來「已經經歷了這麼多呀」。二、這個讓我感受到的不舒服是為了啟動自我調節的機制,讓對自己沒用的壞東西有機會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