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你並沒有遲到-發展危機延伸的憂鬱感受
力人心理治療所 許瑜庭諮商心理師
「30歲生日那天,總覺得還是該為自己做什麼,我買了一個小蛋糕,在自己的房間吹蠟燭,眼淚卻不自覺地落下來……」
一位個案與我進行諮商將近一年時,終於迎來了一直很擔心、不期不待的「30歲」。個案時常提起大學同學在哪高就,而自己只是個普通上班族;聽到朋友即將結婚的消息,為朋友開心的同時卻也落寞著。即便不與別人比較,光是與過往那個青春洋溢、對未來懷抱希望、熱情的自己,對比現在的景況,也讓個案不免鬱鬱寡歡。
--
許多人來到諮商室,談起自己的年齡,可能是三十而立,也可能是面臨中年、老年危機,回首人生認為自己一事無成;對比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親友甚至是陌生人,發現自己既沒有投入熱愛的志業,也沒有穩定長期的親密或友伴關係,得面對自己逐漸老去,現實條件變得更嚴苛,自己的選項變得更少,以致於無法對生活提起興趣,時常感到憂鬱、低落,懷疑自己這輩子是不是就這樣了?
--
在年少時,我們依循學校老師與父母的指標,也許不用考慮太多,只要完成學業、慢慢形塑想做的事,大多時候是可以被容許的。
甫過20歲,我們充滿活力與衝勁,願意在不同的工作與生活形態之間多方嘗試。一年年過生日,越來越涉入社會所期待的「成年人」生活:有穩定收入、有一筆存款、有受人看重的職業、論及婚嫁的關係……
不知不覺中,我們投入相對穩定的職業及關係,同時也為了想要的生活,妥協或犧牲了許多:像是為了生養孩子,暫緩自己的進修計畫;為了職位的穩定與升遷可能,減少許多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曾幾何時,過生日開始不是件令人振奮的事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自己的收穫與成就,許多人會在這時候湧起悲傷、憂鬱、低落、懊悔等種種情緒,甚至無法停止思緒,以致影響睡眠,而來到諮商室談這些現象。
--
心理學家Erikson認為每個年齡段,會有屬於當階段的心理發展任務,例如嬰兒時期,要能與他人發展出信任與愛;中壯年的時候,要能感受到自己的生產力與進取,老年期要能感受到自己這一路走來,人生是否圓滿。
若是該階段未能滿足該任務,也會有相對應的困難,像是對自己感到失望與悔恨。很多人面臨的「中老年危機」,也許能用這樣的觀點解釋。
當我們在諮商室裡討論這些感受時,即使心裡明白: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涯期許與進度,也有獨特的人生際遇,難免還是會與同儕、親友甚至陌生人,偷偷比較彼此的成就高低及收穫有無。而這些感受就算是與信任的親友抒發,受到安慰與鼓勵(例:你已經很棒了!你是A校畢業的耶!你已經在努力的道路上了!),也仍然無法打起精神去相信自己是夠好的。
也有的長輩是被兒女建議來諮商,因為兒女發現自己試過各種方法溝通、安撫都無法讓父母成功「轉念」,持續懊悔自己失去的,也擔憂逐漸老化的自己,成天憂愁不安。
--
有時候我會陪個案去清點自己的「功績」,目的不是證明自己多麼出眾,而是證明自己也曾經努力過。
這樣的「努力」不見得是世俗認定的成功,卻能代表自己的堅韌不移;有時在回顧的歷程裡,過往的遺憾、傷痛也可能隨之浮現,我們才有機會知道自己曾被壓迫,也被遮住了視野,以為都是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聰明勇敢所造成的。這樣的「再定義」有別於強迫自己「往好處想」,而是能夠用更寬容的觀點看待曾經的自己。
只有當我們開始看見自己的失落,也理解當時我們遭遇的限制,才能停止責備自己「不夠好」,也有機會重新對未來燃起希望。而當內在有希望、有動力的時候,也正是能與「憂鬱」情緒共容或對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