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生命中那些你我都有過的憂鬱感受#4職場裡的憂鬱

生命中那些你我都有過的憂鬱感受#4職場裡的憂鬱

力人心理治療所 許瑜庭諮商心理師

 

  「職場壓力」是成人諮商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壓力來源可能是與上司的衝突、同事間的競爭、關係霸凌、業務繁重、想轉換跑道但不知道合不合適等等。通常遭遇職場壓力問題的人們,會歷經一段時間的自我調適,也可能向信任的同事或親友抱怨,或想直接針對問題處理卻成效甚微,進而來到諮商室。

 

  職場壓力所引發的情緒可能是緊張、不安、暴躁,但有時在壓力持續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對壓力源產生「習慣」、「疲乏」,就像被溫水煮透的青蛙,儘管身處壓力中卻毫無感覺,但周遭的人可能會對自己的狀態有些反應,像是:性情變化、處理事情的彈性不夠,或對人事物的興趣漸漸喪失,類似憂鬱的情形。

 

--

被責任感框住的阿倫

  阿倫任職於一間大機構三年了,這份工作薪水穩定,卻始終缺乏人力,許多業務是外包給廠商執行的。阿倫因為專業度高、能力也不錯,被主管安排了許多工作,除了本身龐大的業務量,還得定期追蹤廠商的進度。當進度有所延宕,不僅會被主管責怪未盡管理責任,可能還會被廠商抱怨、冷嘲熱諷。而阿倫處理的方式,就是把那些進度耽擱的工作攬回來加班完成。

  久而久之,加班成了一種常態,阿倫覺得身體又累又僵硬,心情也總是難以放鬆。看著同單位的學長離職了,阿倫興起轉換跑道的念頭,卻也擔心是否能找到薪水更優渥、能運用專業的職缺?也擔心這麼重要的工作,自己就這麼拍拍屁股走人,是否缺乏道德?

  有一天,主管又把阿倫叫去「檢討」廠商的工作進度,聽著主管指責自己不盡心、不夠主動、不夠堅持,阿倫突然爆發:「不然大家都不要做了!」

 

--

生涯選擇困擾的背後,可能是其他壓力或憂鬱的議題在干擾著你

  有些人會希望透過諮商來討論各種生涯抉擇,包含:離職、轉換跑道、是否接受升遷或外派等等;或想「處理」掉會干擾自己工作的負面情緒。在蒐集資訊及更細緻的討論下,有時心理師會發現個案真實需處理的議題,與壓力及憂鬱更有關。

  身在職場,我們會對自己設立許多「應該」,例如:不是完成份內之事就好,要做到90、100分以上,才對得起自己及公司、或是應該不倚靠同事,獨立完成一份具挑戰性的業務,否則自己就是無能、缺乏價值的。搭配上工作年資、年齡這些因子,也可能加重高度自我要求的現象。

  有些人則是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逐漸耗竭(burnout)卻不自知,進而對工作、人際變得冷漠、缺乏耐心,同時工作效率及專業效能也大大降低。

  也有其他非屬個人特質與能力的因素,例如大環境、公司制度不健全,或工作內容遠超出責任範圍,卻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做。「無法改變」、「難以抽身」的想法,都將引發更多低落無望的感受。然而,我們卻常認為自己若是感受到這些感受,就代表自己過於脆弱與無能,同時也會擔心如何被別人看待。

 

--

工作不該佔據全部的人生,但佔了人生的大部分,正視自己的感受是必要的

  大部分人的職場生活,佔了每天約1/3~1/2的時間,在我們付出體力、思想與熱情的同時,也更需要好好觀測自己的狀態。我們可以透過身體與心理的警訊,提醒我們注意是否有職場憂鬱的現象,像是比起以前更不想上班、頭痛或腰痠背痛等各種不適、提不起勁、很難感到開心、表現冷漠或容易發怒……

  若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有時感覺還能再撐一下,有時也擔心自己是不是太脆弱、不夠優秀、說出煩惱反而會被人質疑……你也可以透過簡單的量表,直接偵測自己的狀態是否需要情緒支持,或專業心理資源的介入:

當發現自己效能下降,也更不快樂、提不起勁的時候,我們可以:

  1. 跟同個職場或同領域的友人聊聊,也可以與不同領域的親友談談,或許會激發更多不同視角的思考。
  2. 適度、甚至有意識地強迫自己休息,感受職場生活以外的自己。
  3. 可以的話,主動創造改變比起被動等待機會,更能解決問題。
  4. 尋求專業資源,例如公司的員工協助方案。若在意隱私性,亦可前往醫療院所、治療所、諮商所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幫助你整理、澄清自己的需要,並可直接練習緩解憂鬱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