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款待不安情緒
溫柔款待不安情緒
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的時刻,WHO(世界衛生組織,下稱WHO)於2021年3月發文呼籲世人關注心理健康,尤其憂鬱症和焦慮症的全球盛行率上升了25%。WHO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進一步表示,這可能只是疫情對全球心理健康威脅的冰山一角,我們應更加全面關注心理健康的相關議題。2022年世界心理健康日的主題更指出,全球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福祉需要成為疫情時代下的優先事項。
疫情的動盪中,若問問身邊的人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之餘,我們可以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不安的本質
有許多學者指出,「不安」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的擔憂情緒。Alan Wilson Watts博士在著作《不安的智慧:憂慮年代裡身心解放的秘密》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討論,為何動物似乎不擔憂未來的痛苦和死亡,獨獨人類為了未來而不安呢?Watts認為,動物有限的智力使牠們無法良好的記憶過去、預測未來,而人類優異的認知功能使我們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層次中體驗,享有豐富、敏感經驗。然而,人能感受到強烈的愉悅,也就能感覺到激烈的不安。此外,Watts指出,比起當下的經驗,人更重視對未來的期盼。如果有人能保證「未來會更好」,我們就能熬過當下的低潮;但若不能保證未來會美好,我們就容易陷入不安的情緒。Watts提醒,如果「此刻的幸福」很大程度要仰賴對「未來是否美好」的評估,那麼我們只會模模糊糊地體會現在,同時被不安填滿。
其實,我們只需利用一點(人類特有的)想像力就能撫平不安情緒,保留更多能量給當下的生活。
自我照顧:溫柔款待焦慮不安
當不安感受舒緩後,我們便能回到此時此地,將重心轉移到當下該完成的事項。情緒會再來、也會再離去,但我們明白下次不安造訪時,自己仍能溫柔款待它。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