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展現行動,撥開陰霾,看見有未來的自己

展現行動,撥開陰霾,看見有未來的自己
啟宗心理諮商所 李宜靜諮商心理師
 
  「照顧她這麼久,我沒工作、沒收入,年紀愈來愈大,跟社會脫節嚴重,哪天她走了,我什麼都沒有,要怎麼活下去?再這麼下去,她沒死,我先死啊!」「站在頂樓,徘徊好久、好久,一直想跳下去,但又不甘心!也擔心萬一沒死,變殘疾、終身臥床,豈不更慘。心想…世界這麼大,沒我容身之處嗎?」
張小姐無助的泣訴著,諮商過程中,淚…沒停過。
 
  極端缺乏自信的張小姐,回想當年未婚又待業的自己,理所當然的成為體弱多病母親的主要照顧者。十多年來,覺得姊姊及弟弟們只出一張嘴,她擔負所有事情,全力配合,但沒說話餘地,若與自己的事衝突,只能犠牲,連生病要就醫,都得等到居服員來家裡替手照顧母親時才得暫時抽身。深感自己被擠壓到連一點時間、空間都沒有,喘不過氣來。
  想著自己的晚景,隨著這幾年自己體力漸衰,高血壓、失眠、憂鬱席捲而來,擔心哪天母親走了,頂著50多歲的中高齡,就算那無形枷鎖解開,除了打字、勾毛線外,可能也沒有能力養活自己了。想著、想著…,滿坑滿谷的擔心、焦慮與恐懼,像山崩般的排山倒海而來,整個人就快被淹沒了…。
  
  為減輕張小姐焦慮、無助、與恐慌,逐步引領她展開行動、連結家人、拯救自己。
  1. 將困難向家人求救:試著將自己的困難向平時較挺她的家人求救,包括帶母親就醫、開始學習使用智慧型手機。她萬萬沒想到,姊姊竟然都答應她,甚至買一支新的空機給她。她驚訝的意識到她不是家裡那個沒地位、沒人理、沒人在乎的可憐蟲,於是淚水收斂,開始展開笑顏。
  2. 向人求助,學習日常生活上的新技能:張小姐開始學習操作手機上各種功能,並以手機為工具與人連繫;她向我展現她以Line與人對話及拍照功能,開展她的社交、人際空間,與家人以外的人產生連結;她還分享她與人互動過程中,從過往總是對互動的對方一味的忍讓,到現在能勇敢向對方說明自己觀點,甚至能因觀點差異,進行討論、到堅持自己立場,禮貎下線。她發現自己能勇敢的回應不同意見,不再是永遠沒有自我的應聲蟲。
  3. 開始用所學新技能上網尋職,找機會:以中高齡、二度就業為關鍵字,上人力銀行網站蒐尋職缺,逐筆檢視匯出的資料,找到不討厭且願意從事的職缺,點開查閱工作內容及學歷要求;張小姐發現符合她條件的職缺,對於人力的要求並非想像中的遙不可及,開始有了信心表示,為增加被錄取的機率,她願意先不要求薪資,先求有再求好,全職不行就先做兼職。
  開始種種的學習,張小姐展開笑容,為自己的勇敢、積極改變,流下感動的眼淚,表示「好多了,要好好活著」。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楊聰財醫師曾在受訪中表示:「憂鬱症是可治療、可治癒的,成功率達80%以上」。若連續兩週有以下情形:
  • 情緒低落
  • 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
  • 體重顯著改變
  • 失眠或嗜睡
  • 極易激動或呆滯不想動
  • 疲累或失去活力
  • 精神無法集中
  • 注意力減退
  • 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罪惡感
  • 反覆想死或有自殺念頭等症狀
上述情形若連續出現兩週,請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做進一步的諮詢,也可以和親友、同事互相打氣,從生理、心理、環境上全面觀照自己,設法獲得改善,看到有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