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校園自殺防治:「看、聽、連」三行動串起你我的心理距離
初色心理治療所 李炯德臨床心理師
Covid-19疫情在台灣從2020年初肆虐至今,全台民眾歷經多次的疫情升溫期,從原先對疫情的害怕、擔憂與持續處在警覺的狀態中,隨著對病毒與疫情的了解增加、疫苗的普遍施打等,共同進入逐漸與疫情共處的適應期,慢慢接受與習慣疫情導致生活上的變動與改變。
但在校園內有一群人,早在疫情影響以前,他們的內心早已持續處在負向情緒的風暴之中,只要外在的生活壓力一大起來,就會劇烈晃動的心靈結構,尤其在感到苦無對策時,自傷與自殺的方式似乎成了他們認為的解脫方式。
在疫情影響下,這群人也同樣經歷課程與考試方式改變、實體活動取消、與同學及朋友的接觸變少、人心惶惶與緊張不安等狀況,甚至就醫與求助專業的管道也都有所影響。這種種的變動,讓他們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因此憂鬱、焦慮、無助、無望、孤單、害怕等負向情緒也更為增加,更難適應生活上的變動;雪上加霜的是,原先透過校園生活結構還能維持的作息也變得混亂,因疫情而使彼此距離拉大及互動減少而使得社會支持降低,本來有助於因應壓力的資源與方式,變得更為稀缺,也令他們無法重新適應與維持穩定生活,雙重夾擊下,加上壓力反應與負向情緒的增大,也都很可能讓他們更為脆弱,增加了自殺風險。
在這段時間裡,如何好好的幫助自己與身邊的人,請參考心理急救的行動原則,「看(Look)、聽(Listen)、連(Link)」,來協助正處在心靈危機中的校園痛苦者。
1.「看」:是指用心觀察,觀察周遭環境的人事物。
痛苦並非在一朝一夕之間促成,在過程中往往有一些徵兆與端倪會顯現,通常可由六個面向來做觀察,包括: - 食衣住眠
- 生活作息與情緒狀況
- 課業興趣
- 世界觀與思考模式
- 人際互動
- 與家人師長的互動
當上述這幾個層面出現明顯的反差變化,諸如有:作息混亂、失眠、減少社交、難以專注、思考負向、有持續的情緒困擾、將自己喜歡的事物送人、甚至有自殺自殘的企圖,這時就會需要主動關心,確保其安全。
2.「聽」:是指用心傾聽,傾聽痛苦者的難受與不適。
在聽的時候,需要專注、關心的傾聽,透過同理心、自我揭露等方式幫助對方釐清困擾,讓對方感受到被關心、他的問題是能夠被討論的,且在過程中可以獲得適當的回應與良好的陪伴,讓痛苦者不只能舒緩與平復情緒,還有機會說出自身的需求和擔憂,感到被支持、不孤單。在回應的過程中,亦可評估對方的自殺風險,以了解是否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3.「連」:是指連結,連結痛苦者需要的內外在資源、資訊、社會支持。
連的部分則是要協助痛苦者能夠重新與自身擁有的好特質、問題解決能力等資源重新連結,並引進必要的外部資源,像是醫療、諮商、法律、社服等協助。藉由與所需的資源與資訊連結,帶給他們安定感與壓力能夠被處理的希望感,再加上合宜的人際支持網絡,都能促進復原、降低情緒反應強度的重要因子。
最後,疫情雖然拉大了彼此距離,及重新設計生活互動「以化危機變轉機」,但透過「看、聽、連」的行動準則,拉近彼此的距離,甚而成為彼此的資源與連結,而能共同面對與度過後疫情生活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