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撥散幽暗的自殺迷思:成為濃霧中的一盞燈

撥散幽暗的自殺迷思:成為濃霧中的一盞燈

 

初色心理治療所 李炯德臨床心理師

 

  眼前的人說他很想死的時候,你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想法?

  聽到朋友的親戚的老師的小孩嘗試割腕時,你又會想到些什麼?

  在網路或電視上看到新聞說某個明星自殺時,你會怎麼評論這件事?

 

  你會覺得他們就是不懂得滿足、抗壓性不足?

  還是認為怎麼可以這麼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不為身邊的人著想,好自私?

  或者覺得這些人就是時間太多,才有空去想些有的沒的,應該要樂觀、正向一點?

 

或許…你對於自殺其實有些迷思?

  我們怎麼看待一件事,會影響我們怎麼對待一個人。當我們認為憂鬱症就是「不知足」時,可能會把憂鬱症狀中的心情低落、無動力、失眠等狀況,解讀為不自制、不自愛,然後更強硬的去要求患者,卻忽略這是一個需要幫助的訊號;同樣的,我們對自殺者的諸多想法中,也潛藏了不少的迷思,會影響到自己怎麼對待有自殺想法的人,以下是三大常見的自殺迷思:

1.自殺的人都是真的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事實是:大部份自殺者並不是真的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是透過自殺的方式,來逃避痛苦、表示抗議或傳達求助的訊息。

2.和想自殺的人談論「自殺議題」會提高他們自殺的危險性?

事實是:談論自殺並不會促使自殺,反而有助於釐清他們自殺的想法、舒緩情緒。

3.想自殺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

事實是:想自殺的人只是壓力超過身心所能負荷的程度,不必然是精神疾病。

 

  「想自殺」本身並非一種疾病,而是累積多重複雜的因素後,所造成的悲劇性結局,往往包含:精神疾病、生活環境、社會經濟、家庭互動、人際關係…等;任何人都有可能會出現自殺意念、甚至嘗試自殺。只要當我們的生活中累積了一些負向因子,然後又遭遇或爆發其他壓力事件、導致心理狀態更為惡化,想自殺的意念與衝動就更有可能發生;然而我們很常覺得精神問題、心理疾病、想死…這些都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導致我們對自身壓力及身心狀況的輕忽,也更容易去責備與不理解想死的人怎麼沒有照顧好自己。

 

「生活作息混亂」是憂鬱症常有的典型狀況

  「生活作息混亂」是憂鬱症患者或想自殺的人常有的典型狀況,但也是不容易被接納且察覺的徵兆,像是:因失眠或嗜睡,而導致常遲到或請假、沒食慾所以三餐無法正常進食;而憂鬱症患者可能也會因無法思考,注意力無法集中而影響表現、讓他們不想去做,因作息無法正常影響學業或工作出席情形、食慾不振影響體力、無法完成別人眼中簡單的任務,久而久之對自我的價值感會慢慢下降,也會間接影響與他人的互動,一天結束後,當黑幕降垂,整天累積的挫折、情緒與壓力變得更難入睡,於是漸漸地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假如我們並不理解這樣的心路歷程,可能會單就他們的行為表現而產生各種質疑:「怎麼每次都睡過頭?」、「振作起來!再努力一點!」、「學生就是愛蹺課」、「他只是懶惰不想工作」這類想法,都可能讓我們忽略「生活作息混亂」會是一個需要去關心與觀察的現象,取代質疑的問句,我們可以對他們說:「最近怎麼了,我好像觀察到……」,會比直接在心中貼上標籤好。

 

多點關心、多點理解,就是破除迷思的第一步

  最後,還是想再請你問問自己:

  「你對於自殺的想法是什麼?」

  「你對於生命及死亡的價值觀是什麼?」

  「你會怎麼看待一個說他很想死的人?」

 

  我們對於自殺的看法,無形中影響著我們與有自殺意念者互動的狀態,而這個看法會受到某種偏見或迷思、對於相關議題的了解程度,還有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等所影響。

  如果你覺得他們就只是不夠快樂,就會叫他們再快樂一點!再快樂一點!去做一些讓自己會快樂一點的事就好了;但如果理解後,發現他們的不快樂並不是無病呻吟,而是生活中遭遇到很多痛苦與壓力,也許就會多花一點時間陪陪他們,了解他們怎麼了,遇到什麼事。

  就算只是對憂鬱症或自殺破除那麼一點點的迷思、多那麼一點點的理解,都會帶來天差地別的結果。當我們跳脫對自殺的錯誤認識,放下對憂鬱的偏見,就可以用更溫柔與包容的方式,對待他人以及我們所愛之人,也讓我們的社會可以有更多的疼惜。

 

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