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如何陪伴青少年走過人生風雨----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

如何陪伴青少年走過人生風雨----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

沈晏羽 臨床心理師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況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數據,0-24歲的自殺死亡率自2018年起一路攀升,從每十萬人口3.7人,到2023年已經來到每十萬人5.5人。自殺行為與情緒調適及因應壓力的狀況息息相關,據兒福聯盟針對全台12~17歲的國高中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有超過一成的學生壓力程度達嚴重等級以上,其中高中生(16.0%)的壓力指數更將近是國中生(8.2%)的兩倍之多。進一步調查更發現,青少年自評有17%憂鬱程度達嚴重等級以上(嚴重8.1%、極為嚴重8.9%),高中生更高達23%。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或因素造就了青少年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承受嚴重憂鬱與高壓的狀態,甚至進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呢?

 

青少年遇到的難題

  現今青少年確實承受極大的壓力與困難,主因如下:

1.學校課業及未來的不確定性:

  根據兒福聯盟統計,壓力來源第一名是學校課業(76.9%),第二名就是未來前途(67.3%),可見這兩者有其相關性。學業成績不是一切,但在學校裡不斷的考試被要求成績,卻是不爭的事實,讓青少年在這個處境下容易感到挫折、迷失學習的意義,更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且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年代,青少年很容易就能夠透過網路獲取許多的資訊,甚至是對未來的想法、職業…等也變得非常的多樣,而非傳統的就業想法與工作場域,往好處看是限制變少,就業多元,但資訊一多,會讓青少年更加感到迷惘,更不知該如何選擇未來的生涯,這時如果又沒有師長協助,必會迷失在資訊的大海當中。

2.手機使用與社群焦慮:

  《親子天下》在2024年曾針對1萬名小五到國九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高達87%的兒少擁有自己的手機、34%學生手機離身時會焦慮,也有學生在問卷開放題中表示:「遇到困難時,我最先向手機求救」、「生活中最大壓力來源是手機一直被媽媽沒收」;衛福部調查也發現,50%青少年在社群發文時,在意他人是否按讚、留言;39%學生就連滑手機看到朋友的發文,都會感到焦慮。以上調查顯示青少年不僅僅將手機做為一種工具,更是他們在面臨壓力、情緒不好時的好夥伴。使用社群媒體時雖能紓壓,但在意他人的回饋與評價,又成了另一種的壓力來源。

3.缺乏父母的支持與陪伴:

  如青少年階段,剛好經歷父母離婚、嚴重家庭衝突,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出現情緒困擾及自殺意念上升的情形。但除家庭重大事件外,父母所提供的支持與陪伴,也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根據調查29.8%學生認為父母鮮少對外表現出以自己為榮,也有孩子覺得平時很少得到父母稱讚(24.4%),或是當自己需要有人引導、幫忙做出決定時,父母總是缺乏耐心陪伴(23.4%)。若青少年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同,自然會更依賴同儕的認同與支持,也因此更會加深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來獲取他人評價的行為。

4.交友與人際關係不睦:

  在青少年時期,可說是以同儕認同來建立自信心的階段。青少年的人際關係有許多時間圍繞在同儕上,他們會透過模仿他人的行為,在群體中追求認同感與歸屬感;也會改變原本習慣做的事情、或是接觸更多新的事物。如果此時出現被群體或他人霸凌、排擠的情況,自然會對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出現混亂,進而影響到同儕關係的維持,甚至出現嚴重的身心症狀。

5.憂鬱及焦慮情形:

  台灣的青少年12%有任何一種焦慮症,1%有憂鬱症。而國中生憂鬱症的比例則在0.7%-4.8%。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13.3%的高中職學生,及18.7%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若青少年面臨情緒困擾,此時又遇上人際關係的挫折,或是父母的不支持,除加深症狀外,也可能會增加青少年自殺意念。

 

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

1.偵測自殺徵兆與訊息:

  企圖自殺者在行為之前,會透露出無力感、無望感的訊息(感覺);也可能已經出現一些慢性自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比如使用藥物、酒精,或是有毀滅或死亡的念頭(行動);生活作息也可能出現不尋常的改變,比如睡眠減少、失眠、食慾不振、什麼都不想做等(改變);最後他可能會開始透漏一些想離開這個世界的話語、送出自己喜歡的東西等(預兆)。如果周遭的青少年有出現這些情形,可以適當地陪伴及傾聽他。

1.接住青少年的情緒:

  當青少年向您表達他所面臨到的困難或壓力時,切記不要一開始就指責或責備他哪裡做得不好,而是應該花一些時間理解他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傾聽他的想法與感受,等到情緒緩了下來了,再來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法或方向,讓青少年知道您是願意傾聽他,下次再遇到困難,也會再來找您討論。

2.適時地陪伴青少年:  

  父母的支持與陪伴是讓青少年不致崩潰的保護因子之一,雖然在青少年階段會需要大量的同儕認同,看似父母角色的重要性已漸被排除,其實並不然,因為不管遇到學業、生涯或人際的議題,其實都需要有一個可靠且信任的人,能夠為他們指引方向,以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感所帶來的焦慮,遇到挫折時能有人給予安慰及陪伴。

3.建立友善的校園與社會環境:

  台灣目前正持續增加社區心衛中心的數量,並擴充心理專業人力。政府致力推廣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其中當然也包含希望青少年族群的自殺率能下降,進而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校園裡的輔導人力,也在慢慢增加中,希望能夠建立安全友善的環境,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