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吃該怎麼辦?---無法克制的食物慾望
全觀心理健康中心 沈晏羽 臨床心理師
真的有食物成癮嗎?
在醫學領域上,目前並沒有食物成癮的疾病診斷,不像物質成癮,比如酒、菸或是藥品等、有明確的臨床診斷標準及相關治療的藥物。而食物成癮,也不適用暴食症或是厭食症的疾病診斷,但進食卻又是真真切切、每個人在這世界上每天都會遇到的狀況;比如:你是否曾經有過明明肚子很飽,卻還是很想吃東西?或者是突然好想吃某樣食物,不論時間多晚或花多少路程,都很願意前往購買,只為了滿足一定要吃到那樣食物的慾望?!而食物成癮(或稱為過度飲食),不僅是難以控制的生理衝動,也可能會影響身體的狀況,比如成癮導致的肥胖會帶來身體代謝的疾病以及對自我認同的問題,這些都將會讓個人的健康及人際互動受到影響,因此雖然非正式的醫學名詞或是疾病診斷,但確實有許多人每天都在跟食物對抗,而且花了許多力氣,但卻無法得到極好的效果。
為何有食物成癮的狀況?
進食能帶來歡愉,除了是生理上的飽足感外,也會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尤其食用富含脂肪及糖份的食物,比如像是炸物或是甜食,更是能帶來歡快的感覺,因此也讓大腦很容易渴求此類的高熱量食物;使用藥物或菸酒確實也能夠刺激大腦多巴胺酬賞機制的迴路,因此食物成癮和使用物質成癮的機制非常雷同。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約有17%的人有過度飲食的狀況,而在肥胖的人當中則有25%的人有過度飲食的狀況,顯示過度飲食確實有一定比例會影響身體健康。而在研究中也有提到使用耶魯大學食物成癮量表(Yale Food Addiction Scale, YFAS)來評估受試者是否有過度飲食,分數越高,就代表進食行為越趨近於像是物質使用成癮的狀況,比如:無法控制進食量、常常有超乎預期的進食量、進食量少會出現焦慮、憂鬱等情緒,類似像是戒斷症狀的狀況等。
過度飲食的原因常常是源自於身心的壓力與生活狀態,跟所有其他物質成癮的機制並無太大不同,尤其食物唾手可得,追求美食、食用高熱量的食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當生活了無生趣,也無法從生活中獲得成就感或意義的時候,追求美食或吃垃圾食物偶一為之就稱為紓壓;但如果是每天都以吃大量的零食、高熱量的食物,來消磨時間、甚至是獲取快樂,那就有可能會變成是成癮的行為,也會進而影響到身心的健康。
過度飲食該怎麼辦? - 正視造成過度飲食的原因:如果自己常常使用食物來改善情緒甚至是紓壓,那就很有必要好好的來了解一下造成壓力的原因,或是為何會有情緒低落的狀況,有時甚至可能跟早期經驗有關。
- 覺察食物與自己的連結:生理性的飲食和情緒性的飲食都是必須存在的,但過與不及都可能會有問題,因此讓食物適度的發揮補充營養及熱量的功能,同時也適度的滿足心理的渴求,但不是將其作為唯一的依賴。
- 專心地進食:以前是吃飯配電視,現在的人可能是吃飯配平板或是追劇;故專心地進食,是有助於降低進食量,進而能夠感覺到身體對食物的反應,而不會過度的飲食。
雖然食物成癮目前並無正式的診斷,但確實有不少的人深受過度飲食及無法控制進食衝動的問題而困擾,因此正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以及能夠專心地品嘗食物,不僅能緩解過度飲食的狀況,也能增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