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疑似有網路成癮現象,家長可以如何應對?
國立台灣大學黃柏蒼 臨床心理師
「網路成癮」是什麼?
網路成癮泛指過度使用網路、難以自我控制,導致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家庭互動、學業或工作表現上產生負面影響。網路成癮的評估並非單從使用的時間或用途來判別,而是需觀察在使用網路時有多大程度可以自我調控。在主動求助的個案中,常聽到這樣的描述:上網時其實沒有經驗太多快樂,但除了上網也沒有其他想做的事。不僅心思被網路過度佔據,沒有使用時還會出現強烈不適的身心反應,或是逐漸需要用更多時間上網才能獲得相同的滿足,都是常見的特徵。
若孩子有網路成癮,給家長的處理指南
對家長而言,觀察到孩子可能有上網沉迷以至成癮的傾向時,往往憂心忡忡,卻又不知如何介入。以下幾個方向,可以作為參考:
一、與其斷開連結,不如增加連結
即便型態因人而異,失序的網路使用反映的是生活匱乏與困頓。當網路是孩子緊抓的救命繩索,從斷開連結的角度切入就會處處碰壁。這也是在沒有搭配適合輔助時貿然斷網,容易傷害親子關係的原因。
家長不妨先暫時放下不安和擔憂,試著穩定自己,了解網路滿足了孩子哪些需求—這個遊戲好玩的地方在哪裡?孩子會不會在意沒有跟朋友一起玩到?家長也可考慮跟孩子一起玩、一起練功;此外,孩子在社群軟體上關注哪些話題?限時動態、貼文、留言,如何影響他的心情?當孩子開始願意讓身邊的大人接觸他的世界,就有機會「搭上線」,增加彼此間的連結、開啟對話。
二、了解網路和生活對孩子的「推力」和「拉力」
透過對話,我們有機會知道生活中是什麼把孩子推向網路、而網路上又是什麼把他拉住,進而找到改變的切入點。
如果孩子知道如何談心情和想法,也有信任的對象可訴說,就不會只透過網路尋求支持;如果孩子可以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或平靜,就不會只透過網路尋求刺激。因此可以思考:除了網路,還有什麼可以成為孩子的興趣(或許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些活動,孩子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一些網路上做得到、生活中也可以做的事,做起來感覺有什麼不同?如:到電影院看電影,跟在手機上看相比,有什麼不同的體驗?可以從愉悅感、成就感、歸屬感、意義感等來源中,找尋增加生活拉力的線索。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也有機會增加親子間的相互了解。
三、訂定合理目標,從找平衡的過程中維持希望感
培養新習慣像是蓋一條公路,需要時間和耐心讓新的替代行為落實成形。此時需要合理、循序漸進的目標,維持希望感來促成改變的發生。
對於剛開始處理網路問題的家庭來說,合理的目標可能是建立彼此合作的關係;在開始嘗試減少使用網路的階段中,合理的目標可能是找到有效調節情緒的行為、無法上網感到很難受時可以做的事;在網路對生活功能影響逐漸降低的階段中,如何辨識可能會過度使用的情境,進而減少、維持適當的使用,是一個合理的目標。
從成癮回復到健康就像跑馬拉松,記得適時休息、尋求其他協助
網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對於成癮的人來說,網路帶來的可能不是便利,而是多個層面的束縛。從成癮恢復到健康的使用網路無法一步登天,在改變的過程中不只是孩子,家長也需要被支持。如果擔心孩子有網路沉迷的傾向,或已觀察到疑似網路成癮的現象,除了參考前述的建議,請不吝就近向專業的資源(如:校內輔導老師、身心科、心理師…等)諮詢,了解相關的協助資源。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