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化對校園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初曙,人類社會正以飛快的腳步迎向一個全新的數位世界(digital world)。誠如當代許多社會科學家所共同體察到的社會現象:自二十世紀末葉至今,新一代的電腦科技革命;例如:網際網路的急速擴展、即時(real-time)訊息的同步傳接、線上資料庫的普遍建立,到萬維網(world wide web)無遠弗屆的串連等等,已徹底改變了當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型式。
在當代人類社會中,種種跡象都顯示:網際網路正默默地在主導一個人類新文化模式的成型。然而,誰在推動這場革命?誰在建構新的人類社會未來?誰是未來人類社會的主人?網際網路所正在模塑的「新文化模式」,究竟只是虛擬的數位資訊空間(cyber space)而已?抑或會是一個新的真實社會(new real society)生活方式的展現呢?
根據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1998年所進行的一項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受訪的1448個國一學生中,家中有個人電腦佔65.9%,此樣本追蹤至2000年時,家中擁有個人電腦者攀升到81.1%,相隔兩年,個人電腦的普及率增加15%,幾乎人人家中至少有一部電腦,而目前有使用電腦的人,在1998年有67.4%,2000年上升至84.5%,使用電腦的人也是相對增加,未來擁有電腦與使用電腦已成為趨勢,電腦已成為必要的家電用品之一。此項1998年的調查也發現:家中電腦購買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半年內共佔了27.5%,一年前則佔了24.6%,而第一次接觸電腦的時間,有70.3%的受訪者是還在唸國小的時候。在上網的部分,1998年的資料顯示:目前有上網的佔了50%,而2000年的資料上網的比例高達77.9%,上網的普及率兩年內增加27.9%,根據1998年的調查,平均一天上網幾十分鐘的人有55.8%,上網的地方以家裡最多,其次是同學家與學校,而最常使用的網路以WWW、Email及BBS為大部分,在網路上最常從事的活動是玩電玩,純瀏覽、殺時間,使用網際交談/討論,傳送電子郵件,及蒐集產品/服務的資訊等,第一次上網路的時間以國二上學期及國一升國二的暑假最多,且絕大部分是哥哥姊姊教的,其他也有自己看書學的及同學教的,但是有透過網路認識朋友的只有23.3%,仍是相對少數。在網際網路疾速普及之際,伴隨而來的影響,尤其對青少年的影響究竟有哪些呢?
根據該項追蹤調查對於青少年之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的訪談中發現:有上網的青少年發生頭痛、頭暈、感覺腦筋不對勁、心胸或胸口在痛、壓力太大,感覺喘不過氣來、突然沒理由地害怕起來、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有時原因不明地感到強烈的驚慌恐懼、很想要去毆打、傷害別人的情況比沒有上網的青少年多;另外,青少年認為自己有辦法解決自己的某些問題、有辦法改變很多重要事情或自己有很多值得驕傲的事情者,也是有上網的比沒有上網的要來的多,認為自己很講究穿著打扮的品味、很注意流行資訊、覺得自己含喜歡出風頭的人也是有上網的青少年比較多。反映出:資訊社會對在學青少年的影響並不是單純的正面或反面影響,而是正負多面的同時影響。因此我們社會在努力追求資訊生活的同時,需格外注意青少年心理與生理的健康狀況,以避免造成其不良後果。
值得加以注意的,資訊社會中人們在從一般平民轉化為網民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並不是單向線性連續發展的歷程,而是一種類似「障礙超越」式的,必須跨越一道一道挑戰門檻的歷程。目前台灣社會所顯現的現象是:網路使用者的「入網年齡」不斷向下探底。亦即,有愈來愈多的人們在青少年時期甚或更早一些即接觸到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從而也模塑了這些年輕人的生命成長經驗,同時也建構了他們認識其所生存之社會的價值觀的學習機制。網路世代已在過去的二十年歲月當中,悄然孕育並且逐漸茁壯。這些沐浴在充滿位元(bit)的世界中的孩子,甚至會認為這是生活環境中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觀」。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而言,這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次,後一代的人(例如:為人子女者)比前一代的人(例如:為人父母者)掌握了更優位的知識來源與學習管道。這些網際網路的新生代透過對網際網路數位科技的嫻熟使用,不但逐漸發展出具有顯著特色的生活模式與意識型態,這些「新興人類」的一舉一動亦將逐漸對社會文化造成鉅大的衝擊。網際網路時代,孩子們因為首次掌握主導權,因此比他們的上一輩知道更多的知識訊息,可用以檢驗挑戰上一代人的權威。顯而易見地,任何權威式的灌輸、說教甚至宣傳、洗腦,都將無法對網路世代的人民起任何作用,因為這些都是無視網際網路特性的愚蠢作法。事實上,資訊廣為流通並不是壞事,因為當資訊不再被壟斷,價值即無法繼續被少數人定義、壟斷,任何人都可以經由知識訊息的確切掌握,而形成自我判斷,從而肯定自己以及社會生存的最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