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精神病人的職業重建與社區融合案例分享

褚增輝
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副主任

 
  臺北市衛生局這些年來一直積極地推展精神病人的去污名化與社區融合,要我也來寫一篇文章,談談過去工作中一些有關精神病人的職業復健與社區融合經驗。這讓我立即回想到三十餘年前,我在桃園療養院工作時的一個案例:
  民國75年台灣的精神病人社區復健工作正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一位王先生在就讀大學法律系大三因課業壓力而發病,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現稱為思覺失調症),經治療後病情好轉,也順利的完成大學學位。緊接著要面臨參加高考及律師證照考試等挑戰,因壓力大而再度發病,住進了療養院十餘年。他仍一心一意要參加高等考試擔任公務員等,病情起起伏伏一直都不穩定。職能治療安排他參加各式活動,他都以準備考試為由而拒絕參加,但實際上從未拾起課本。之後在職能治療師不斷地引導下,勉強參加幾次娛樂活動與產業代工,他仍表示這些活動太簡單沒有意義,還是準備考試比較重要,治療師接受他的意願,幫助他購買相關書籍,協同他安排念書時間與學習進度等,施行了一段時間,實際上他完全無法專心閱讀,念書毫無進度,反而造成挫折感、病情也不穩定,這時治療師勸慰他暫時放下這項人生重大的目標,先與其他病人一樣輕鬆的玩遊戲,也做點代工吧!治療師觀察他的能力還是不錯,就安排他做品管員,幫助一些能力較弱的病友修改成品等。慢慢地他習慣了一項工作安排,也感到成就感,每天會主動依時來參加工作訓練。
  當年台灣的鞋業正在蓬勃發展,工廠非常缺工,鞋廠老闆主動來醫院請我們介紹朋友去他們工廠工作,我們告訴老闆:我們有許多病友的工作能力不錯,要不要給他們機會試試看,老闆心想反正沒人趕工問題更嚴重,就同意試試看。我們首批推介七位病友去鞋廠工作,王先生也是其中之一。由於病友工作表現不錯,之後我們陸陸續續推介了三十餘位病友去工作,還增加了其他的職場,這項治療計畫納入常規的復健方案,也幫助了許多病患康復與回歸職場。
  再繼續分享王先生的工作復健,起先他是拒絕去鞋廠工作,他表示我要當律師,為什麼要去鞋廠做這麼低下的作業員呢!職能治療師告訴他:「工作的重點在於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工作耐力與注意力,這才能幫助我們達成人生重要的目標。」他只好勉強接受去當作業員!由於他的能力不錯,很快就適應了。但經過一個月,他又表示不想去上班了,要準備念書考試,但已多年沒有接觸法律專業的課本,那能容易重拾課本呢!經多次鼓勵王先生再重回鞋廠工作……。有一回醫院院慶安排病人象棋比賽,他為了要留在醫院參加比賽拿冠軍,又把工作辭掉了!……回憶起來治療師安排他到社區就業來來回回七八趟!最後終於穩定就業,且真正復元辦理出院回歸社區。
  故事尚未完結:數年後鞋廠遷至大陸,王先生離職轉業至紡織廠工作,由於工作表現優異,被工廠推薦參選桃園縣優良勞工代表,並榮獲得獎肯定。除此之外還有更可喜的故事,在這段復健的歷程中,有一位同期安排到社區工作的女性病友,因工作路程相知相伴,而產生愛情而結婚,我們接到喜帖很高興地參加他們的喜宴!他們也得到家人部份財源支持下購置新屋,我們也去分享他們新家落成!然而現實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紡織廠也因產業轉型而結束營運,王先生又面臨轉業問題。但大家不必太擔心,這幾年下來,王先生與王太太已經習慣工作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自己找工作,最後找到地政事務所做資料整理員…,而後他們也換過幾項工作,偶而有生活事件,病情也會有些起落,偶而來找我聊聊,心情平和許多,心境也成熟許多!他們一直都規律地接受門診藥物治療,最重要的成果是他們沒有再度住院,數十年過去也工作到退休年紀了。
  從王先生的案例中,我們獲得一些啟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自己願意改變下可以復元,重新認識自己的狀況,接受自己,雖然自己有最高的理想與目標,但因疾病的影響,無法立即達成,也可以重新衡量,接受現況做些轉變,暫時放下高不可攀的理想,重新培養新的能量與興趣,接受新的生活挑戰,並從復元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能量,累積成功的經驗來自我肯定。事實上工作不分高低,只要是自己能力可以勝任,總比期望過高無法達成更為重要。當然未來的日子如有機會與能量,還是可以追求理想。
  職業重建也是重要的工作,早年一般社會民眾對精神病人的污名化,認為病人是可怕的,無法相處與接近、他們沒有工作能力……等。當復健理念的轉變下,病友在醫療體系下接受治療與復健,培養好自我照顧、獨立性與工作能力。在社區一般職場的雇主願意接納他們,給予工作機會,在妥善的引領之下,給他們磨練、學習良好的工作習慣,並在友善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克服困難與壓力,讓他們重建信心。再加上他們日常生活、工作情境與社區融合,讓雇主與同事們看到他們的善良與稱職的工作表現,改變對他們錯誤的印象,給予肯定更能幫助他們站起來,成為社會的生產者,這就是他們最好的復元。
  民國79年政府開始推動精神復健機構,將醫院的復健方案延伸至社區,設立「康復之家」提供精神病人居住、學習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能力與社區融合。設立「社區復健中心」,提供休閒、社會參與及工作訓練等,讓其回歸社區,仍享有維護生活品質及持續復健的機會。民國85年政府開始推動職業重建計畫,積極地協助身心障礙者重返職場,近年來更建置職業重建服務體系,設置「職業管理員」及「就業服務員」來幫助身心障礙者重返職場。這比我們當年在協助王先生到社區就業已進步很多、方便許多了。最後期待所有的精神病患者、思覺失調症患者可以穩定病情,重拾自信心,跟王先生一樣有機會重回職場,做一位社會的參與者和生產者。今日只要你病情穩定、有工作意願,你可以主動聯絡各縣市政府的勞動局,表明你們想要工作。詳細的資訊與進行方式讓他們來為你們服務!祝你們復元順利成功。

相關資訊: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業務服務/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 https://fd.gov.taipei/
臺北市身心障礙者就業資源手冊-普拉獅上班去!我的就業百寶箱(108年5月編印) https://reurl.cc/jdQ691
臺北市Taipei job plus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jobplus/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業務專區/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 https://www.wd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