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精神疾病,還給病患就醫、生活與工作的空間
王仁邦醫師
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
臺北市衛生局精神疾病防治諮詢委員
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
臺北市衛生局精神疾病防治諮詢委員
每次只要在社區中出現攻擊事件,媒體常常會搭配聳動的標題、詳細的事件過程,與情緒性的字眼來報導,甚至會直接將攻擊與精神疾病作因果關係的推論。事實上,暴力與精神病患不應該畫上等號,許多的研究也很清楚的顯示,精神病患的攻擊比率並未比一般人高。但如此的報導不僅讓社區民眾對罹患精神疾病的病患多了不必要的擔心與恐懼,也對精神病患與其家屬造成許多壓力,而影響到他們就醫的意願。
事實上精神病患並不可怕,他們只是生病了,是生了大腦系統的疾病,他們經過良好的治療,並不會對他人或自己造成傷害。可怕的是大眾對精神疾病的不了解,還有對他們歧視的態度與排斥的行為,也就是將他們「汙名化」。如此一方面會造成他們不敢就醫,延誤了黃金的治療時機,以至於進入較嚴重的疾病階段,或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生病的狀態,甚至有危險之虞或行為,才會被強制治療。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若處在被社會歧視的氛圍中,會造成他們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他們生活與工作的情形,甚至導致病情的不穩定。
若社會能夠改善對精神病患的「汙名化」,精神病患就可以在疾病初期的階段來接受治療,做「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此可以在病患有病識感的狀況下,與醫療機構建立良好的醫療聯盟,接受穩定的治療,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而能進入「持續治療、維持治療」。事實上,近年來精神醫療的發展迅速,在藥物的選擇與治療效果較以前都進步的許多,而藥物副作用也大幅地減少。另外在治療的場域也從傳統的精神科專科醫院與醫學中心擴展到中小型醫院、精神科診所,與被醫療機構轉介的心理治療所,還有許多政府與民間的社區復健模式、自助團體與家屬團體,此增加了針對不同疾病、不同病程與病情的治療與復健模式。在疾病早期或穩定的階段,病患除了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外,更需要在門診或社區中進行非藥物的治療,這些包括了對病患與家屬的諮詢、衛教、心理諮商或治療、精神復健治療、職能訓練與職業訓練等,若社區民眾能夠更接受精神病患,才可以增加患者在社區接受這些心理社會處遇的資源與意願。
最後,還是要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概念,若你發現自己或身旁的親友有早期的精神病症狀,從思考或知覺異常,自我感或人際關係改變,到已出現幻覺或妄想;或重大壓力事件後的精神症狀,如憂鬱、焦慮、活動量減低,與睡眠變差等,建議能提早尋求諮詢與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可讓疾病的預後變好。若社會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了解並於社區中能接納精神病患,嚴重或慢性精神病患自己或由家屬與公衛護士的協助下提早就醫,病患將有可能於社區中生活與工作。而輕型精神疾病在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下,亦可完全恢復病前的生活與功能,而能夠繼續享受人生並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