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精神疾病─被誤解的疾病
吳文正
臺北市衛生局精神疾病防治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顧問醫師兼任醫管會副執行長
輔仁大學法律系暨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臺北市衛生局精神疾病防治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顧問醫師兼任醫管會副執行長
輔仁大學法律系暨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或是精神疾病的看法,其實誤解遠多於瞭解,也因此一旦有遇到精神病或精神疾病的事件時,常反映出誤解的看法,例如認為生這種病的人會喪失理智、沒有任何法律能力、不受法律處罰而有法律的免死金牌、有暴力傾向、手腳健全但好吃懶做或不找工作、有特異功能可與神鬼溝通等等各種不同的錯誤看法。還記得我過去在照護住院病人時,某位家屬要求我要把她得精神病的小孩要與使用毒品的住院病人分開來照護,我當時覺得很奇怪,就問她為什麼?她說,我的小孩是生病才來住院的,但是使用毒品的人卻是學壞才來住院,所以分開來才不會讓她的小孩學壞。但同時另外一邊的家屬,又告訴我,她的小孩只是不小心用毒品上癮了,怕住院時被傳染得到精神病,所以要與得精神病的病人分開住,雖然她們對於使用毒品與精神病的看法並非正確,但也充分說明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及使用毒品或其他成癮物質等精神疾病並不瞭解,以致於產生因誤解而衍生出的害怕等情緒反應。
其實得到精神病或其他包括物質成癮在內的精神疾病,依據目前的精神醫學研究,顯示生病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體質上生物學的病因所造成的,尤其是腦部,並不可以歸咎於個人的原因,也因此,一個人會得到精神病,就像與其他生病的情況一樣,有病就需要趕快治療,趕快控制病情,不要讓疾病傷害到我們的健康、家庭、人生、工作、學業等等我們所關心與珍惜的事情。
一般我們對於生病這件事情的反應,一般而言,有以下的過程:首先是震驚、否認,然後再經過討價還價、憂鬱的階段,最後才會接受生病的事實,這個過程對每個人來說,有的人很快就能接受,但也有的人要很久才能接受,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於生病的看法與接受度不同,而且可能會擔心別人會怎麼看自己生病這件事,所以很久會接受生病這個事實。
一般人往往需要過生病的經驗才會有感受,其實如果沒有生過病,真的很難理解及體會生病的感受,由於沒有生過病,總是會認為,生病是別人的事情,與自己沒有關係,因此很難體會,也因此常會把其他人生病的現象,因為誤解,甚至加上想像而產生害怕、歧視、排斥等不適切的反應,甚至給予某些疾病不好的刻板印象,這也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汙名化。
汙名化一詞,其實來自於一種社會歧視或不認同的符號,由於多數人沒有生過某些病,而產生污名化的社會現象,但若是想想平常我們雖然可能沒有得過某些重大疾病,假若把平常感冒、腹瀉等情況做比擬,精神病是一個腦部生病的現象,與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只是在於影響的器官不同而已,例如感冒影響呼吸道、腹瀉影響腸胃,精神病或精神疾病只是腦病,這些疾病在本質上並非不同,都是器官發生功能障礙,其實也就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在於我們對待生病這件事情的心態,若是一般社會大眾誤解,我們就要告訴他們事實的真相是什麼,真實的病因是腦病,不是傳染病、也不是個性等問題,同時要讓社會大眾知道,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機會,即使不是精神病或精神疾病,而是其他病,都不應該去誤解疾病本身,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除了勇於拒絕汙名與歧視時,我們不論有沒有得到精神病或其他疾病,都更不應該像別人一樣對得到任何病的人給予歧視或汙名,也不應該再加重病人已經因為生病所帶來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