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精神疾病患者
我的家人是怪還是病?
阿華是大學新鮮人,離家到外地上學,剛開始課業還可以跟上進度,但漸漸不能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沈默寡言,經常不去上學,打電話回家時,會抱怨宿舍隔壁的人故意講話很大聲,讓他無法唸書,時常批評他的一舉一動,感覺有人在監視自己,所以躲在宿舍不敢去上學,也不敢開燈。父母總是鼓勵他要和同學好好相處,直到他攻擊隔壁鄰居,被學校通知到校才知道事態嚴重。
娟娟是幼兒園老師,原本教的是4-6歲的幼童,但最近被換成2-4歲的幼幼班,上班時間緊湊,狀況很多,往往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娟娟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十分的焦慮。於是她認為只有在上班前,將體內的尿液及糞便全部排出,才能解決上班期間要上廁所的問題。於是她在出門前頻上廁所,在廁所待的時間越來越長,確認一切排空,才能夠出門。最後她幾乎無法離開廁所,當家人強力要求她離開廁所,她總是痛苦的哀求及抗拒,到最後出不了門,也無法繼續工作。
當我們的家人的思想、情緒、認知、衝動控制及判斷能力出現了變化,剛開始也許心中會掠過一絲精神疾病的疑慮,但大多的時候,我們習慣合理化的解釋他們不尋常的行為,例如:最近壓力大、也許是被罷凌、主管或是自我的要求太高、感情挫折、或者是卡到陰、神明找乩身等等。當精神疾病越是被污名化,我們越是難以面對家人可能得了精神病的沈重,也會更努力的合理化家人的奇特行為與想法。於是尋求宗教儀式的祭改、處理,或是尋求民間偏方的應對方式,其次才選擇尋求精神醫療的協助,然而這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卻是不利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使精神疾病對個人的不利影響盡量降低。
精神疾病是大腦生病的結果,大腦是個精密的器官,掌管了我們的情緒調控、思考內容及過程、衝動控制、現實感判斷等等,一旦出現異常,可能會呈現出憂鬱、焦慮、激躁不安、妄想、幻聽、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等精神病症狀,進而形成特定的精神疾病診斷。
家人和親友可以做什麼?
當家人疑似罹患了精神疾病,第一個面臨的困難往往是如何協助就醫?特別是認為自己沒有病的重大精神疾病患者,如躁鬱症、妄想症及思覺失調症等,合併行為障礙的老人失智症也具有相當的困難。如果軟硬兼施、坑蒙拐騙都沒辦法將生病的家人帶到精神科醫師的面前,可以考慮聯絡住居地所在的健康服務中心(衛生所),請求公共衛生護士協助安排人員家訪確認病人狀況,並討論能掌握的資源及可行的就醫方式;但若有立即性傷害他人或自己的危險,應請警察及消防人員協助就醫。
無論是不是精神病我們都不用急於矯正病人的錯誤想法或行為或強要病人接受自己的意見等等,比較重要的是陪伴病人、注意病人的安全,以「關心」為出發點,瞭解病人的想法、行為的動機、心情如何等等,鼓勵病人就醫,並在就醫時,提供客觀的行為觀察及病人的想法、情緒變化等狀況,協助精神科醫師釐清病情,做出正確診斷,以便訂定適當的治療計畫。進而跟病人一起面對疾病及後續的復健過程。
嚴重的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或是失眠症、焦慮症、精神官能性憂鬱症等,治療的順從性都是療效及預後的重要因子,前者常常因為自認沒病而不肯服藥,後者常有不想依賴藥物要靠自己的迷思而選擇性的服藥。不論換藥或停藥,都應該先跟醫師討論,即便服藥過程中,發生了不舒服的副作用,還是必須回到原處方醫師的門診進行藥物調整,才能對治療療效及副作用進行紀錄及評估,有時親友們在協助思覺失調症病人規則服藥有困難,而病人又總是沒有病識感、拒絕服藥,致使無法維持病情穩定時,可與醫師討論改用長效抗精神病藥針劑注射,只需每2週或4週注射一次即可,取代每天服藥的困難。特別是思覺失調症,每一次精神症狀的復發,都會導致病人功能的退化,因此維持良好的服藥順從性非常重要。
在與病人互動時,應避免過度的指責與過度的保護,減少高情感表現(High Emotional Express)的溝通方式。過度的指責會造成病人的壓力,可能導致病情的波動而復發;過度的保護則可能讓病人喪失學習、維持功能的機會,由於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思考、家庭、職業及自我功能退化的慢性疾病,因此維持功能是重要的治療目標,要讓病人持續執行原來就會做的事,發現他們有困難再給予協助,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反而造成原來負面的結果。
家庭中的每位成員面對精神疾病應有一致的態度,否則對病人的疾病治療會有不利的影響。臨床上常見有親屬間的相互指責,或有人認為要服藥治療、有人要吃健康食品,或是有人要送住院,有人要帶出院的為難狀況,可以肯定的是成員的意思對病人皆是善意,但善意未必都導向好的結果,所以彼此應平心靜氣的討論一致的對策及態度來協助病人的治療。
最後,在照顧病人的同時,親友們也必須照顧自己的心理及情緒狀態,特別是主要照顧者,因經常性的面對病人的各種突發狀況而處於長期壓力狀態,自身可能也會有失眠、焦慮、憂鬱,甚至有自殺意念等異狀,其他家人應協助其適度的休息,給予情緒跟實質的支持,甚至可建議其就醫治療。唯有主要照顧者的狀態良好,才能提供病人妥適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