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彥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副執行長、臨床心理師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2002年出品的美國電影,改編自西爾維亞‧娜薩描述約翰‧納許的同名傳記。納許是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數學家,但他在賽局理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第一人稱視角 充分體會患者的內心痛苦
這部電影最特別之處,在於導演朗‧霍華以納許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觀眾逐步了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主觀世界。
最一開始,觀眾並不知道納許的生活有什麼不對勁。隨著他進入大學就讀、邁向職場就業,大學室友、小女孩,以及中情局幹員等人物一一走進納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納許突然感到納悶,為什麼小女孩這麼多年都不會長大呢?他才慢慢相信自己罹患了思覺失調症。
其實,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確認自己罹患精神疾病是件痛苦的事。他必須承認長久以來自己的知覺與思考是扭曲的,承受就診精神科時他人的異樣眼光與藥物副作用造成的種種不適,還必須接受自己是別人眼中沒有價值的「瘋子」,甚至是不適合傳宗接代的缺陷者!
此外,思覺失調的種種症狀,也導致他們受到親友的輕視、不信任,甚至排斥。例如:片中納許幫寶寶放洗澡水,因相信幻想中的大學室友查爾斯會照顧小嬰兒,所以另去檢查窗戶;然而,當妻子艾莉西亞急忙從浴缸中救起小寶貝後怒斥「這裡根本沒有別人!」納許卻說查爾斯因為被注射了隱形血清,所以一般人看不到;而納許他的血液裡因為被注射過特殊物質,因此可以看到查爾斯。這的確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會說出的怪異理由,它自成一套系統;如果願意跟他細談,通常花點時間就能知道這些確實是缺乏現實感的「歪理」。
一般人聽到這些「歪理」,很容易產生憤怒情緒或輕蔑反應,例如:納許的太太就對於納許沒好好顧小孩而不滿,再加上他又說有查爾斯在照料,妻子斷定納許發病了,不僅無法承擔照顧小孩的責任,而且有必要趕緊就醫。
然而,正當妻子致電醫師時,中情局幹員這個幻想中的人物又跳了出來。他跟納許說不能將秘密告訴她,也絕不能讓太太找醫師協助,否則會造成嚴重後果。此時幹員拿出手槍準備殺害艾莉西亞,納許急忙衝過去阻擋而撞傷妻兒。妻子不知道納許是為了保護妻兒而做出這樣的舉動,只覺得納許莫名其妙跟幻聽對話,並且做出傷人行為。
其實,納許純粹是好心要保護自己心愛的家人,結果卻被枕邊人誤認為有暴力傾向。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有這些幻聽妄想症狀,很難與親友發展良好關係。他們心裡有苦說不出,身體上又有吃藥所導致的被束縛感覺,想要找人說說這些苦,卻又被認為瘋子的話沒什麼好聽的。萬一他們與醫療人員發生衝突,法官通常也不太採信他們的說詞。
因此,罹患思覺失調症確實對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害,涵蓋心理方面的傷痛、身體方面的不適、社會人際方面的貶損,再加上不容易成家立業,簡直沒有半點身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
如何降低校園中的思覺失調汙名?
如果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大學求學會怎樣?例如:納許的同學與室友經常發現他對著空氣講話,甚至出現把三樓書桌推出到窗外的瘋狂行為。我想他們學校的校安中心應該會很忙,因為這些行徑都威脅到了校園安全。
校園中,會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嗎?就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0.4~1.0%來說,理論上一個10000人的大學校園,可能會有40~100位左右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不過,由於很多患者在國、高中時期就發病,這會讓他們較難跨入大學門檻,畢竟思覺失調發病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注意力下滑,因此校園中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人數不會那麼多。
然而,也有不少患者是就讀大學期間發病的,我們尤其需要努力幫助他們度過這樣的重大危機事件,並且提供一個有助於他們復健的友善校園。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一、 避免傳播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有害的言論:無論是某位思覺失調症同學發病時的窘境,或是整體對思覺失調患者不利的偏見,都不要去說或去傳。例如: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暴力傾向,就明顯是個偏見;有勇氣的人,要主動去制止同學實體或網路上的類似言論。
二、 推動思覺失調的去汙名運動:當社會對思覺失調的污名愈低時,患者求助的意願就會愈高。因此,在校園中發起思覺失調去汙名運動,等於是建構了一個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友善的環境,讓他們的問題或困難可以提早被發現並獲得解決,其實這也間接降低了校園危安事件的發生機率。
三、 增進對思覺失調症同學的關懷:消極的不去傷害思覺失調症同學還不夠,我們更要能進一步關心他們的生活適應。由於罹病同學的認知功能與社交能力很可能有所退化,因此身為他們的同學,更要主動伸出友誼的雙手,協助他們建立人際關係,並排除學習上的障礙。
四、 了解思覺失調症的疾病特性:思覺失調症患者若沒有服藥,他們幻聽妄想等症狀會慢慢出現,但由於發病住院對患者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因此若能聆聽患者的心聲、了解他們疾病的變化,那就等於是給了他們很大的支持力量。若能友善提醒他們是否按時服藥,是否感受到心理壓力,是否有快要受不了的感覺,就能夠大幅降低疾病再發的機率。
當我們採取第一人稱視角了解思覺失調症時,我們能理解患者的外在言行舉止與內在情緒想法,我們能減少過去對患者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偏見,我們將更能敞開雙手,完全接納思覺失調症患者!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副執行長、臨床心理師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2002年出品的美國電影,改編自西爾維亞‧娜薩描述約翰‧納許的同名傳記。納許是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數學家,但他在賽局理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第一人稱視角 充分體會患者的內心痛苦
這部電影最特別之處,在於導演朗‧霍華以納許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觀眾逐步了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主觀世界。
最一開始,觀眾並不知道納許的生活有什麼不對勁。隨著他進入大學就讀、邁向職場就業,大學室友、小女孩,以及中情局幹員等人物一一走進納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納許突然感到納悶,為什麼小女孩這麼多年都不會長大呢?他才慢慢相信自己罹患了思覺失調症。
其實,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確認自己罹患精神疾病是件痛苦的事。他必須承認長久以來自己的知覺與思考是扭曲的,承受就診精神科時他人的異樣眼光與藥物副作用造成的種種不適,還必須接受自己是別人眼中沒有價值的「瘋子」,甚至是不適合傳宗接代的缺陷者!
此外,思覺失調的種種症狀,也導致他們受到親友的輕視、不信任,甚至排斥。例如:片中納許幫寶寶放洗澡水,因相信幻想中的大學室友查爾斯會照顧小嬰兒,所以另去檢查窗戶;然而,當妻子艾莉西亞急忙從浴缸中救起小寶貝後怒斥「這裡根本沒有別人!」納許卻說查爾斯因為被注射了隱形血清,所以一般人看不到;而納許他的血液裡因為被注射過特殊物質,因此可以看到查爾斯。這的確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會說出的怪異理由,它自成一套系統;如果願意跟他細談,通常花點時間就能知道這些確實是缺乏現實感的「歪理」。
一般人聽到這些「歪理」,很容易產生憤怒情緒或輕蔑反應,例如:納許的太太就對於納許沒好好顧小孩而不滿,再加上他又說有查爾斯在照料,妻子斷定納許發病了,不僅無法承擔照顧小孩的責任,而且有必要趕緊就醫。
然而,正當妻子致電醫師時,中情局幹員這個幻想中的人物又跳了出來。他跟納許說不能將秘密告訴她,也絕不能讓太太找醫師協助,否則會造成嚴重後果。此時幹員拿出手槍準備殺害艾莉西亞,納許急忙衝過去阻擋而撞傷妻兒。妻子不知道納許是為了保護妻兒而做出這樣的舉動,只覺得納許莫名其妙跟幻聽對話,並且做出傷人行為。
其實,納許純粹是好心要保護自己心愛的家人,結果卻被枕邊人誤認為有暴力傾向。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有這些幻聽妄想症狀,很難與親友發展良好關係。他們心裡有苦說不出,身體上又有吃藥所導致的被束縛感覺,想要找人說說這些苦,卻又被認為瘋子的話沒什麼好聽的。萬一他們與醫療人員發生衝突,法官通常也不太採信他們的說詞。
因此,罹患思覺失調症確實對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害,涵蓋心理方面的傷痛、身體方面的不適、社會人際方面的貶損,再加上不容易成家立業,簡直沒有半點身為一個人的基本權利!
如何降低校園中的思覺失調汙名?
如果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大學求學會怎樣?例如:納許的同學與室友經常發現他對著空氣講話,甚至出現把三樓書桌推出到窗外的瘋狂行為。我想他們學校的校安中心應該會很忙,因為這些行徑都威脅到了校園安全。
校園中,會有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嗎?就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0.4~1.0%來說,理論上一個10000人的大學校園,可能會有40~100位左右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不過,由於很多患者在國、高中時期就發病,這會讓他們較難跨入大學門檻,畢竟思覺失調發病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注意力下滑,因此校園中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人數不會那麼多。
然而,也有不少患者是就讀大學期間發病的,我們尤其需要努力幫助他們度過這樣的重大危機事件,並且提供一個有助於他們復健的友善校園。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一、 避免傳播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有害的言論:無論是某位思覺失調症同學發病時的窘境,或是整體對思覺失調患者不利的偏見,都不要去說或去傳。例如: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暴力傾向,就明顯是個偏見;有勇氣的人,要主動去制止同學實體或網路上的類似言論。
二、 推動思覺失調的去汙名運動:當社會對思覺失調的污名愈低時,患者求助的意願就會愈高。因此,在校園中發起思覺失調去汙名運動,等於是建構了一個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友善的環境,讓他們的問題或困難可以提早被發現並獲得解決,其實這也間接降低了校園危安事件的發生機率。
三、 增進對思覺失調症同學的關懷:消極的不去傷害思覺失調症同學還不夠,我們更要能進一步關心他們的生活適應。由於罹病同學的認知功能與社交能力很可能有所退化,因此身為他們的同學,更要主動伸出友誼的雙手,協助他們建立人際關係,並排除學習上的障礙。
四、 了解思覺失調症的疾病特性:思覺失調症患者若沒有服藥,他們幻聽妄想等症狀會慢慢出現,但由於發病住院對患者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因此若能聆聽患者的心聲、了解他們疾病的變化,那就等於是給了他們很大的支持力量。若能友善提醒他們是否按時服藥,是否感受到心理壓力,是否有快要受不了的感覺,就能夠大幅降低疾病再發的機率。
當我們採取第一人稱視角了解思覺失調症時,我們能理解患者的外在言行舉止與內在情緒想法,我們能減少過去對患者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偏見,我們將更能敞開雙手,完全接納思覺失調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