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迷路的送子鳥#7無法有孩子的我該如何走下去

迷路的送子鳥#7無法有孩子的我該如何走下去

伴旅心理治療所 鍾昀蓁臨床心理師

  備孕多年的她,經歷多次的人工生殖醫療,一次次在希望與失落之間擺盪,好幾次擦乾了眼淚又鼓起勇氣繼續努力,原以為只要自己堅持下去總能求得一個自己的孩子,但天不從人願,隨著一年年過去,醫師開始建議她考慮接受捐卵或領養小孩,但她好不甘心,為什麼老天對她這麼不公平,想到沒有孩子的未來,她感到茫然無助,不知該如何繼續接下來的人生……

(此案例為模擬案例,非真實案例)



 

  隨著人工生殖醫療進步,許多承受不孕之苦的伴侶因而如願有了孩子,但仍有約4%的人無法完成成為父母的心願,在滿懷希望多年後,不得不接受無法透過生殖醫療而有親生子女的痛,沉重的失落感會令他們經歷一段複雜的悲傷,猶如喪親之痛。然而,這樣被剝奪為人父母之權利的痛、失去了想像中被渴望的孩子的悲傷,又因為相對無形而不容易被看見,有時較難被親友理解與承認,是一種「無聲的悲傷」,但對於非自願無子女的人而言,這樣的悲痛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影響他們的人生與自我。

  儘管隨著時間的流逝痛苦會減弱,但失落感會持續一生,特別是女性比起男性更加深受其苦。對於某些女性來說,無法擁有親生子女就像縮短她的生命,因為無法有後代延續她的生命,彷彿她的人生無法完整,也對未來生活長期目標感到憂慮與恐懼。沒有孩子也讓某些人感覺與同齡人相比,會有一種「局外人」、「格格不入」的感受,加深社交疏離感。

  對無法有孩子的我們該如何走下去呢?

 

重視伴侶的相互理解與支持

  無論從研究或臨床現象都能看到,不孕過程中承受的壓力與伴侶雙方是否能相互理解與支持,都會影響面對未來無子女生活過渡期間的調適。因此,在面臨無子女的悲痛歷程,需更加重視伴侶雙方的支持與陪伴,能夠相互傾訴與安慰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也須留意彼此面對悲傷的調適方法可能有差異,如何了解差異也相互幫忙,會是能否逐漸走出悲痛的關鍵之一。

 

允許自己悲傷也慢慢找到新的生活意義

  了解自己的悲傷是正常的,允許自己可以悲傷,悲傷的當下避免責怪自己,同時也試著安撫自己,悲傷的強度與頻率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它也許會在初期起起伏伏,但你會越來越好,會一點點地接受它也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就能開始一點一點地找到新的生活意義,專注於現在可以為自己做的事,並對自己和生活保有一些好奇,也許能在新的自我探索中找到潛能,而能逐漸找回自我的控制感。

 

尋求相同經歷的社群相互支持

  有時同溫層是很重要的,若能有相同經歷的線上社群與團體,較能體會彼此的失落與悲傷,減少社交疏離感。也有研究發現支持團體能賦予非志願無子女的女性繼續生活的能力,並從中發現超越母性的新自我價值感和認同感,因為在那不僅有人理解,一起療傷,也能分享彼此如何調適失落與走出悲傷。

 

留意是否有長期延續性的哀傷

  在剛要面對放棄治療而無法擁有子女時,巨大的失落與悲傷是正常的,悲傷也會隨著時間有所起伏,但要留意若悲傷持續超過12個月以上,且變得劇烈或沒有逐漸減弱,間接導致過度憂傷或造成身體、社交生活的損傷,則需評估是否發展成長期悲傷障礙症(延續性哀傷),應考慮至身心科就診檢查。

 

必要時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尋求有相關專長的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協助,永遠都可以是你照顧自己或伴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