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迷路的送子鳥#4 為備孕辭掉工作,你準備好了嗎?

迷路的送子鳥#4 為備孕辭掉工作,你準備好了嗎?

 

伴旅心理治療所 鍾昀蓁臨床心理師 

 

  小佩原以為婚後懷孕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沒想到日子一天天過去,肚子依舊沒有消息,隨著年紀增加,便開始了一連串的人工授精、試管等療程。身為中階主管的小佩工作非常忙碌,同時還要騰出時間請假看門診、配合療程,忙得小佩沒時間好好吃飯、睡覺,種種壓力讓她感到喘不過氣。即便如此,小佩仍咬牙堅持下去,心想可以如願有自己的小孩一切都值得了,沒想到療程卻不如預期中順利。醫師建議小佩宜多休息並照顧好身體,老公和家人都勸小佩乾脆先請假一段時間專心調養身體,把小孩生完了再說,小佩一方面想休息好好備孕,一方面又擔心辭職會影響未來的職涯發展,好不容易奮鬥多年累積的成就與晉升的機會,難道就這樣放棄嗎?為什麼別人懷孕這麼順利,自己卻要為此捨棄工作,心裡好不甘心;萬一辭職了,試管還是不成功怎麼辦…

(本文案例為虛構案例,依據臨床經驗模擬,非真實案例。)

 

      

  許多備孕的女性因生孕年齡的追趕,工作備孕兩頭燒,有時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影響試管療程,在多重因素下考慮辭職備孕;然而這樣的決定會挑戰女性的自我認同,彷彿要放棄在職場上努力的自己與職涯發展的時機,有時也會對伴侶有不公平的感受,為什麼要為懷孕生小孩犧牲的是我。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害怕做錯決定導致工作備孕兩頭空,內心感到猶豫與糾結不安。

       

  給準備或已經辭職備孕的女性們,一些可以思考及準備的建議:

 

從性別角色認同來覺察自己的內在情緒

  工作及備孕都只是你的一部份,工作的成就與懷孕與否也並非等於你的全部,重要的是一直以來如何面對工作或備孕的挑戰中的你。可以試著覺察自己對於性別角色的認同,簡單來說性別認同指的是你心中對於男性或女性應該是什麼樣子,而這樣的認同往往來自於過去成長的經驗。試著去看見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進而如何影響你面對工作成就及備孕的想法與感受,以及對於伴侶感到不公平的心情。

 

看見自己的不容易

  我們往往都希望人生可以照著自己的期待發展,然而生活卻經常需要面對無常和意外,不孕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意外」。練習避免不停地揣測備孕無法預期的結果,肯定遇到不孕卻能勇敢面對的自己,試著把自己當成好朋友,如果她面對這樣的情況與反應,你會怎麼看待這樣的她呢?把你會對好朋友說的話,也對自己說吧!

 

別忘了是為自己做選擇

  無論是繼續工作或是專心備孕,任何一種選擇都請記得是「為自己做決定」,即便這個決定有一部份也來自伴侶的心願或家人的期待,也別忘了為伴侶、為家庭付出或改變的你,也是你自己。每個人都有生活的優先順序,在備孕的階段,也許須要暫時將家庭往前放一點、工作往後一點,而這樣的調整是因為我們願意,這個願意來自重視家庭的自己,接納這個自己,避免用評價批判去看待自己(例如:我做錯了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困難、為什麼這麼不公平),也許更能看見自己的狀態並照顧好自己,也能好好地和伴侶討論能如何面對選擇。

 

和伴侶一起討論辭職後的準備

  許多夫妻是沒有設想到太太辭職後,對於兩人的生活會有何改變,因此除了太太自己本身的調適與規劃以外,建議與另一半做「事前的溝通」,包含家庭經濟收入與財務分配需要如何調整,家事如何分工...等。

  很多人辭職後因為空閒的時間變多了,加上備孕過程的艱難,會期待另一半能多抽空時間陪她,若對方無法做到時,心裡會感到不平衡,覺得憤怒與孤單、彷佛只有自己在面對不孕及試管這件事。建議適時地與伴侶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需要、希望對方怎麼幫忙?協調出雙方可以配合的方式,之後隨著狀況作彈性調整,讓伴侶也可以有所準備,減少辭職後可能有的衝突。

 

對辭職後的生活安排做準備

  可以提前規劃辭職後的生活,除了備孕以外,安排一些新的活動與目標,有什麼可以藉由這段難得的空檔去做的,當規劃好下一步時,便可以減少心中的猶豫和焦慮。

以下提供參考的方向,例如:

1.趁機進修學習:為未來回到職場加分或是培養第二專長。

2.培養休閒興趣:這邊指的不是一般的逛街、看電影,而是指特定內容的嗜好,像是:繪畫、跳舞、彈奏樂器、書寫文章…等,可以自學或去上課。建議可以搭配一些定期的活動發表作品與成果,像是發表會、網路或寫文章分享,增加樂趣與動機,比較容易持續下去。

3.給自己安排一些旅行:離開習慣的環境去走走、透透氣,感受世界的廣闊,避免陷入焦慮的負面情緒中。

4.為備孕活動加入趣味性:像是挑戰烹調出各種健康的菜色、運動的小目標,讓習慣這些事項的妳不會感到越來越疲乏、無味。

  除了這幾項,妳也可以發揮各種創意,讓生活變得有滋味。最重要的是記得常常提醒自己,備孕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無論決定全職備孕或工作與備孕同時進行,沒有任何一個決定是絕對正確或錯誤的,但是我們永遠都有機會為「現在」的狀態,考慮各種主觀、客觀的條件下,為自己選擇一個目前「較適合」的決定。